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然而60年前,塞罕坝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芜之地。
01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这个沙源堵不住,就等于站在屋顶向院子里扬沙。不出百年,北京城内三层以下楼房都要被黄沙埋没。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塞罕坝成为建设林场的首选之地。
1961年11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带领选址专家团队来到塞罕坝。然而,适合大规模造林的树种在塞罕坝几乎一棵也找不到。这里真的能建林场吗?所有人都没有把握。
荒原深处,一棵傲然挺立的落叶松坚定了专家们在塞罕坝建设林场的决心和信心。它的存在,成了塞罕坝能长出参天大树的铁证。
1962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王尚海担任党委书记。这年9月起,来自五湖四海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和使命,陆续奔赴塞罕坝,与当地干部职工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塞罕坝的命运,即将被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改写。
02
塞罕坝一年中有近4个月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雪没及腰,滴水成冰。窝棚变成了冰窖,夜里睡觉雪花都能飘到脸上。
大雪封山后,通往山下唯一的道路被切断,食物严重不足,莜面几乎成了坝上唯一的主食。没有菜,林场便组织一部分职工一边造林,一边开荒种地。
在塞罕坝的土地上,有多少艰苦和心酸,就有多少坚定与热忱。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就是每一个塞罕坝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就在林场人心惶惶的时候,王尚海等四位场领导突然不约而同地回家了。难道林场真的干不下去了?可没过两天,王尚海的身影再次出现,而紧跟身后的,是他年迈的父亲、妻子和五个孩子。原来这位老书记把承德市中心的家交了出去,带着全家人上了坝。
为找出树苗不成活的原因,王尚海仔细考察了塞罕坝的自然情况。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们发现之前坝上栽种的树苗多数是从东北地区运来的,一路颠簸后严重缺水,便难以成活。因此,大家决定自己培育适合塞罕坝气候的树苗来造林。
经过反复实验,技术人员培育出了枝叶壮实、根系发达的树苗。他们给这些树苗起了形象的名字,叫作“矮胖子”、“大胡子”。
03
1964年春,造林最好的时节即将到来。王尚海和团队为这批精心培育起的幼苗挑选了一处最佳的成长环境——马蹄坑。这里三面环山,有利于遮避风沙,地势也相对平缓,是当时最适合造林的地点。4月20日,“马蹄坑大会战”正式打响。
虽说是机械造林,但大家并不轻松。投苗员们每天从天蒙蒙亮就坐在冰冷的植苗机上,十几个小时重复取苗、投苗的动作,直到晚上天黑得看不见了才收工。
王尚海率领一部分技术人员跟在植苗机后,对每一棵树苗进行技术检查。拖拉机溅起的泥沙夹杂着小雪,顺着北风砸在他们脸上,一天下来脸都被泥沙覆盖了。但大家已经顾不得这些,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苗子栽到地里,就一定得活。
几天后,马蹄坑上的500多亩沙地终于全部种下了落叶松。秋天,这片落叶松成活率竟达到90%以上。面对这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和许多同志忍不住泪如雨下。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