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王懿荣,煎药时看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居然有一种刻画的图案,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字。经过多方考证,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测。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兽之类的甲骨,它们被命名为“甲骨文”。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汉字产生以后,中国历史由口口相传变成以文字作为媒介全面记载,中国人才能够一次次从先贤的典籍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和答案,得以了解过去、记录今天、昭示未来。
国运昌则文运盛
中国历朝历代全盛时期
均会编纂典籍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先后约2000多人参与到修书的行列中。历经5年,巨著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可谓是“万书之书”。它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医术,到释藏道经,再到戏剧、工艺、农业均有所收录。它汇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只是,传承之路屡遭劫难,永乐原版下落不明,现存为嘉靖年间副本,原有九万多册,现存只有四百册,散落在世界各地。
1912年,在鲁迅先生等人的努力下,第一批《永乐大典》,共计64册入藏国家图书馆前身的京师图书馆。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历时13年编修的一套大型丛书,是我国古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最系统全面的总结。据文津阁藏本统计,全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故名为“四库”。编修完成后,乾隆皇帝命人手抄7版,分藏于全国各地,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当时,鲁迅在政府教育部负责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的管理,在他努力之下,文津阁的《四库全书》成功调入京师图书馆,成为现今存世的《四库全书》中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更是成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
今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能看到“渊溯津澜——《四库全书》文瀚合璧”古籍展,首次同台展示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四库全书》的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这是《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后的首次历史相聚。
新中国成立后
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之下
一批批珍贵的古籍善本回归
中华典籍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全国古籍善本书目》
为了更好地古为今用,让这些古籍善本发挥更大的价值,1975年10月,周恩来总理在重病住院期间,仍关心着《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的进程。历经十年时间,众多专家不辞辛苦,终于在1985年完成了周总理的重托。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古籍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载体。所以当年周总理花那么大力气把这些书留下来,实际上是留下了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兴则国家兴
文化强则民族强
2022年9月27日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
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
《复兴文库》前三编出版发行
《复兴文库》
皇皇巨制,《复兴文库》系统反映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这部巨著记述的时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后共记录了180年的历史。已经出版的三编共计37卷、195册、6190万字,字里行间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张海鹏
《复兴文库》 副总主编
《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一个重大文化工程。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了什么?明代有《永乐大典》,清代有《四库全书》,新中国建立以后,《复兴文库》的编辑就是所谓盛世修文的一个表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题写的序言《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中,更提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复兴文库》的编纂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这也是它编纂的重要性所在。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文化关乎国本,复兴牵系国运。
修典之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随时间而来的智慧,也是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国人的历史担当!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