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杨子荣 原名杨宗贵
山东牟平县人
1945年
杨子荣报名参军
进入胶东海军支队
由于参军时已快30岁
支队长见他年龄大了
就安排他去炊事班做炊事员
杨子荣性格开朗 好交朋友
擅长言谈 讲话风趣
跟他在一起的战友们都说
他满肚子智慧
浑身是胆
只要有机会
他就趁着往阵地送饭的时候
主动抢救伤员
拿起枪参加战斗
他也因此被抽调出炊事班
1946年3月
杨子荣刚入伍半年
就立了个大功
当时
牡丹江附近的杏树村
盘踞着400多人的土匪武装
在与土匪紧张对峙时
杨子荣起身跳出战壕
挥动着一条白色毛巾
怀揣着一封劝降信
朝着城墙大门跑去
敌人拿枪顶着他的胸膛说道:
“你是来找死的吗?”
杨子荣镇定地说:
“我要是怕死,
我就不进这个村子了,
我希望我们能和平解决。”
谁也没有想到
杨子荣的这次舍身赴险
单凭一张嘴
就成功劝降了四百余名匪兵
由于在作战中表现突出
杨子荣获得特等功
02
山高林密的东北地区曾经匪患猖獗
抗战结束后
随着国民党方面增兵东北
东北局势急转直下
众多土匪武装纷纷接受国民党的收编
极大地威胁了东北地区的局势稳定
1946年6月12日
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
发出一封急电
要求部队:
“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
坚决彻底地肃清土匪。”
侦察排长杨子荣所在的牡丹江军区二团
迅速投入战斗
这一次
杨子荣面对的
是老谋深算的座山雕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
相传他出身于三代惯匪之家
15岁便入伙匪帮
18岁时就当上了匪首
由于他对当地环境和地形特点
非常熟悉
因此不能用大部队打草惊蛇
只能采用小分队的方式
装扮成土匪
进山侦察
等获得准确情报以后
再出动大部队进行围剿
图:后排右三为杨子荣
1947年1月26日
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
进入茫茫林海
乔装成土匪后
杨子荣带领小分队逮住了
两个座山雕手下的土匪
经过一番黑话交流
土匪们深信
杨子荣等人是前来投奔座山雕的
杨子荣怎么会说土匪的黑话呢?
杨子荣13岁时便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谋生
个人经历非常坎坷
对东北的三教九流十分熟悉
也曾经与土匪有所接触
参军以后
侦察工作中
也与土匪有所接触
在据杨子荣的战友董中松回忆
在一次战斗中
战士们缴获了一本名叫《海底》的小册子
内容其实是土匪对答的黑话集
杨子荣发现了《海底》
如获至宝 反复研究
所以他和土匪讲起黑话来
对答如流 点水不漏
几番斗志斗勇之后
杨子荣一行终于被带到了
座山雕藏身的大马架房前
此时的马架房里
座山雕正躺在大铺上抽大烟
一进屋
杨子荣便掏出匣子枪
对准了正在屋里的几个土匪
座山雕见状不妙 赶紧摸枪
杨子荣一步上前
用脚踩住了他的手
但出人意料的是
杨子荣并没有立刻亮出身份
他摆出一副十足的土匪架势
大骂座山雕“不仗义”
座山雕连连赔礼
杨子荣于是提出
让座山雕亲自护送他们下山
一行人走到天亮的时候
正好看见东北民主联军
一辆拉木头的大车过来了
座山雕连声大喊
“快躲开,共军的车来了!”
杨子荣笑笑说:
“别跑,怕什么,
正好卸他几匹马骑。”
等到大车一到
杨子荣便公开了侦察员身份
直到这时候
土匪们才明白过来
座山雕哀叹说:
“真晦气,
老帅、少帅和日本鬼子都没整了我,
竟被你们几个娃娃兵给抓了。
真是打了一辈子鹰,
最后还是叫鹰啄了眼。”
1947年2月19日
《东北日报》报道了
《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消息
称赞这次剿匪战斗
“创造了以少胜多 歼灭股匪的战斗范例”
然而
报纸刊发英雄事迹仅仅四天之后
2月23日
杨子荣在追歼顽匪时
不幸被土匪的子弹打中胸膛
当场倒地
鲜血浸透了他身上厚厚的棉衣
年仅30岁的杨子荣永远长眠在了
他战斗过的林海雪原
十年后
作家曲波根据
这段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
写成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
图:《林海雪原》手稿
《林海雪原》正式出版后
很快引起轰动
到20世纪60年代初
就已经印刷超过100万册
成为那个时代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从此杨子荣等人
智擒座山雕的故事深入人心
经久不衰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