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曾隐姓埋名
参与新中国原子弹 氢弹等
理论设计工作
晚年 他捐出所有积蓄
用于奖励科学研究
每当谈到个人贡献
他总是说
自己做得很少
他就是彭桓武院士
16年前的今天
彭桓武院士逝世
《国家记忆》带您回顾
他为科学献身的伟大一生
01
彭桓武191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
自幼酷爱读书
从小就对算术表现出
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在4岁上学之前
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1931年
彭桓武考入清华大学
这一年他16岁
1935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彭桓武
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
1940年和1945年
彭桓武相继取得
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和科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
彭桓武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教授
玻恩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
称赞爱徒彭桓武:
“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
懂得比别人快”
玻恩还将彭桓武
推荐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
师从著名教授薛定谔
图:1940年 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7年
彭桓武到比利时参加会议时
绕道法国巴黎
看望钱三强与何泽慧两位科学家
彭桓武和钱三强相约
一定要想办法回国
为祖国做些事情
彭桓武曾写下诗句
表达他对颠沛流离的
求学和留学生涯的
万千感慨:
“世乱驱人全气节
天殷嘱我重斯文”
02
1947年底
彭桓武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1949年
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曾有人问彭桓武
既然已经在国外取得成就
获得了知名度
为何还要选择回国?
他的回答掷地有声:
“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
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
应该做的
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图:朱光亚(左)、彭桓武(中)与邓稼先
新中国成立后
彭桓武将研究方向逐步转到
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
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养
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
1961年4月初
彭桓武奉命被调到
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
(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
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
此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以彭桓武为代表的
老一辈科学家咬紧牙关攻坚克难
在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里
每一次学术会议的争论中
每一次推翻重来的计算下
勇攀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
图:彭桓武(右)与周光召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彭桓武即兴赋诗:
“亭亭铁塔矗秋空
六亿人民愿望同
不是工农兵协力
焉能数理化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
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
转向氢弹原理探索
他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
分别由周光召 黄祖洽和于敏负责
最后
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实现了
其中的一个氢弹设计原理
在明确氢弹设计原理后
理论部的科研人员很快完善
氢弹理论模型
并进行细致的物理设计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03
每当有人提起彭桓武
在“两弹一星”研究中的突出贡献时
他总会非常严肃地说:
“那都是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
彭桓武还曾提笔写下:
“集体 集集体
日新 日日新”
1984年
10名科学家获得了
“原子弹 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
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这个重要奖励中
彭桓武排在首位
按照相关规则
该奖章本应由他本人保存
彭桓武却表示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奖章我收下了
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
我有权来处理它
请你们把它带回去
就放在研究所
献给所有为我们这项事业
贡献过力量的人吧”
1995年
彭桓武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在致谢词中
他表示自己还“不够艰苦勤奋”
2007年2月28日
彭桓武病逝
享年91岁
他在遗嘱中写明
要把遗体捐献给医院进行医学研究
把自己的50万元积蓄捐献给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直到90岁
彭桓武仍在研究广义相对论
并发表学术论文
不断开辟新方向
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为我国理论物理事业的发展
开展了许多组织和研究工作
工作有了基础后
他悄然引退
把领导职务逐个移交给
更年轻的科学家
这就是
彭桓武院士为科学献身的一生!
致敬!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