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游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理性消费等社会问题,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
近期,《帮帮团》推出《守护未来》系列调研节目,重点聚集未成年人手游充值现象,寻找监管漏洞,探讨破局之道。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玩手游占据一席之地
2022年,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86亿人,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7.6%。其中9岁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机持有率达到了97.6%。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
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
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需求,也让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层逐渐向低龄延伸。在记者街采的十多位小学生里,他们使用手机时会选择玩游戏的情况很普遍。
记者从孩子们口中得知,不同家庭对其玩手机游戏的限制宽松不一。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弱,并且未树立起良好的消费观念,因此在缺乏引导和监管的情况下,沉迷游戏、不理性手游充值等情况不仅容易发生,也逐渐成为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度话题。记者在某一网络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未成年人”,发现网游纠纷占比不少,其中不乏游戏充值退款问题。
近期,《帮帮团》也接到不少有关此类事件的反映。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已出台相关政策
对未成年人手游有限制
其实,对于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和网络游戏管理,国家早已出台相应政策。2019年和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均发布相关通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其中不仅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的服务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还对未成年人付费服务做出规范。
但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几位投诉的家长所提及的手游,在这些政策严格要求的方面都落实得比较全面。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尽管防沉迷政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仍存在一些绕过未成年防沉迷监管的途径。
记者采访了两位母亲,她们的未成年孩子登录游戏和充值时所使用的都是成人账号,这样一来,未成年人孩子在玩游戏时自然就突破了游戏时长和充值金额的限制。而对于支付密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是在日常生活中记下的。
部分家长日常没注意保管好身份证、支付密码等个人信息,钱从孩子手上花出去也就易如反掌。而在街采中,不少孩子承认,游戏账号都还是在家长的允许下注册了成人账号。
有时候就拿我爸的身份证号注册,我爸帮我注册的。
实际上,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引导和正确消费观的树立,是责无旁贷的。
实名认证有“漏洞”可钻
网游企业监管待完善
在众多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的案例中,记者发现蛋仔派对游戏的提及率相对较高。其中,跟该游戏在部分品牌手机上能直接绑定机主账号登录有关,这些账号无需玩家认证,直接通过手机账号登入,并且还自动识别为成人账号。
可以发现,如今受众群包含未成年人的手游琳琅满目,但监管屏障的研发和使用却跟不上游戏内容的推陈出新。家庭监管虽然占有很大比重,但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完善平台方的监管,也应是广大游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记者看来,如何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管和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未成年人充值手游一事上,也希望家长、游戏公司、相关部门等各方能够各司其职,加强监管。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