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是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被称为“福建西大门”。
长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4119米,设有12个城门,现修复的城墙“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充分体现了汉族客家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
店头街是古城里最具盛名的古街,也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业街区,“店头”在客家话语中指最好的商铺。
店头街也是一条传统的手工百业街。过去,这条古街上遍布着油盐铺、豆腐店、打铁铺、剃头店、裁缝店等。它不仅是一条商业街道,更是汀州历史的见证、汀州文化的浓缩。
长汀古时叫汀州府,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誉为“世界客家首府”,因此古城里的客家美食特别丰富。
客家姜糖是用生姜和红糖混合制成。把蔗糖熬成糖稀,加入切碎的姜末再煮一段时间,把糖稀倒在石板上等待冷却。
当糖稀凝固成半流质半固体的时候,就把一大团糖稀放在个大铁钩上,双手握住另一边用力往胸前拉扯,拉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在绕一圈继续扯,糖稀就会越扯越白,也会越扯越硬。
一张纸,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就可以剪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和寓意,与民俗风情融合,就成了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客家剪纸艺术。
走在厚重的石板路上,流连于大街小巷,令人食欲大振的客家小吃,芋子饺、客家米酒、煎薯饼和泡猪腰都是绝不能错过的美味。
在离店头街的百步之遥的三元阁前,客家姑娘们正在表演九连环。长汀客家九连环,又称“霸王鞭”“打莲湘”或“彩棍舞”,是流行于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民间歌舞,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沿着汀州古城中轴线穿阁而过,就是长汀的另一条古街——南大街。这条街在过去是官宦和学子们常来常往的地方。
南大街位于三元阁与宝珠楼古城楼之间,曾是乡绅大户聚居之所,古民居、古祠堂沿街而立。当然汀州的小吃也藏在其中,簸箕粄就是其中之一。
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的一种,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因过去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而得名。
在南大街除了簸箕粄,芋头丝也是客家小吃不可错过的美食。炸出来的芋头丝香酥脆爽,被八方的游客们称为“汀州薯条”。
走过尝过南大街的小吃,就能看见一座古香古色的院落。据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卧龙书院始建于南宋,史籍记载为汀州最早的书院,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汀州籍土人取得进士功名的有309名,取得举人功名的有1752名。
走进书院,满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卧龙书院开放到晚上,入夜后亮起灯光,美不胜收。而汀州古城内的很多展览馆也在晚上还有开放,夜景工程也为这座千年古城添上了浓厚的色彩。
长汀是“中国客家菜之乡”,素有“豆腐王国”的美称。长汀豆腐制作与其他地方不同,长汀豆腐采用酸浆点凝,点出来的豆腐鲜嫩可口,久食不厌。制作的手法五花八门,豆腐菜肴花样百出,可谓是将豆腐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在长汀,一桌的豆腐宴代表着有福,据说豆腐可以做成128道菜,堪比汉代的一桌丰盛宴席。
长汀古城墙把汀州城隍庙、文庙、天后宫等古建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辛耕别墅等红色景点和明清古街,古居宅群,古寺庙群等包裹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密集型人文景观。
丁屋岭,距汀州城约25公里,据说是一个没有蚊子,不见水泥的村庄,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态,它究竟是怎样一座神奇的村落呢?
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新鲜,曲径通幽,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随处可见。
俗话说靠山吃山,在丁屋岭村民们都比较懂养生,什么草根配什么东西会滋补,大家基本都懂一些,什么季节吃什么进补都是信手拈来。
丁屋岭也有三宝,那就是红菇、茶油和蜂蜜。丁屋岭的客家人善于药膳和滋补,制作的红菇豆腐汆鱼皮和药膳土鸡都是不能错过的美味。
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是客家饮食最显著的特色。长汀地处山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封闭的交通环境让长汀客家菜受外界影响较少,菜肴特色得以保留和延续。
在长汀古城可以用眼睛记录下古建的雕梁画栋,用脚步丈量汀州府的古街巷弄,用手去触摸千年古城墙的温度,用心去细细聆听汀州的前世今生。长汀一座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