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个画面吗?
2007年
8岁的傈僳族姑娘余燕恰独自坐溜索
到对岸的小学上学
身下就是湍急的怒江
今年6月
余燕恰从昆明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
她选择回到家乡怒江州就业
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
而余燕恰与江苏电视台之间
还有着这么一段交集……
2007年,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接到线索,称在云南怒江,一根钢索横跨怒江两岸,一只滑轮、一条简单的绳索,就是怒江孩子们每天求学的艰险之路。
峡谷深处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决定远赴云南,联合云南电视台记者,横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途经了三个地州,行程2700多公里,最终抵达怒江峡谷深处。
记者的目的地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当时这里的大部分人过怒江,只能依靠溜索。
耳边是呼啸的风声,身下是汹涌咆哮的江水。
在采访中,记者在当地老乡的协助下,使用溜索“飞”过了近200米的咆哮江面,体验到了这种过江方式的不易。
当年的摄像是这样拍摄的
在记者采访时,恰好拍到了身着粉色上衣独自溜索过江的女孩余燕恰。
△余燕恰拿着过江的工具
当时,余燕恰8岁,上小学一年级。
由于体重太轻,余燕恰每次溜到一半就会挂在钢索中央,之后要继续用手抓着钢索爬过去。
在奔腾不息的怒江之上,孩子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倔强。
报道播出后,全国20多家媒体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较大的爱心募捐活动,无数的爱心人士纷纷解囊相助。短短两个月筹集善款140多万元。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三次派出记者深入怒江,跟踪报道爱心桥建设的进展情况。
2008年,第一座怒江爱心桥建成,余燕恰被邀请第一个过桥。第一次见到桥的她,却因紧张挪不动步,最后被别人搀扶着才走了过去。
△站在当年的爱心桥上
如今,怒江之上,越来越多的桥陆续建成。
余燕恰说,这些年,一直有各界人士关注她的成长,为她的学业提供支持。
“我家里很困难,许许多多爱心人士不求回报,资助我读书,鼓励我不能放弃。”这些善意,一直被她记在心底,也激励她在学习上加倍努力。
△长大后的余燕恰在家门口新建的大桥前
2018年,余燕恰高考取得568分的成绩。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选择医学相关专业,“家乡医疗资源不充足,从事医疗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一直梦想着能为家乡做些贡献。靠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余燕恰成功被怒江州人民医院录取,今年9月将正式上岗。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