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会变换
但是内容永远存在
大家好,我是一博子,一位已经很久没有纸质阅读的男编辑。
最近在某视频平台被#青春疼痛文学#这个tag刷屏了,现在活跃在内娱的一些顶流明星,大多数都拍过《花火》等一些文学作品的封面。
不得不让我想起上学时只要一出校门就会有一个报刊亭,除了《花火》外还会有《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可谓是学生时代在高考外唯一被父母所允许的“娱乐活动”。
每次到手,都会在自己学生时代的小团体里流传一遍,趁着课间或是午休争分夺秒地看。
那时候手机端还没有普及,一些热门梗与流行趋势都是通过不同期刊杂志得到,包括一些人物访谈、时尚趋势、热门电影等。
之前一位朋友还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看过纸质杂志了,长沙还有报刊亭么?”我哑口无言。
如今的报刊亭怎么样了?
带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我去寻找了长沙街头的,报刊亭。
杂志与报纸
不再是主业的报刊亭
图源:一博子
打开地图搜索“报刊亭”这个关键词,发现有很多已经打上了暂停营业的信息,听说如今长沙总共的报刊亭差不多300家左右,政府甚至也开始停止审批这种亭子了。
一路找过去,真正只卖报刊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报刊是副业,卖烟、卖槟榔、卖饮料才是主业。
图源:一博子
我们在报刊亭外抽了个烟,蹲了一会儿,发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只是把它当成了小卖部的存在,且开在不同的区域在核心竞争品类上会有不同的区分。
如果是在学校附近的报刊亭,牛奶、酸奶、饮料这类的品会多一些,靠近公园的话,那则是会挂满琳琅满目的玩具,开在商业街的报刊亭则是烟和槟榔的品类会非常齐全。
图源:一博子
走进一家报刊亭上仔细逛逛,发现他的王牌中心广告位是给的槟榔与烟,出售的期刊零星可数,但是一些刻在我们DNA里的刊物,像是《花火》与《读者》还依然坚强地存在着。
拿起一本《读者》在手上翻阅着,手指触碰到纸张的质感通过指尖传达到大脑,让人马上想起学生时代背着书包,省下一天午饭钱只为买一本《读者》或者是《故事会》。
图源:一博子
看到报刊亭里的其他纸质刊物,发现有些甚至是上个月的过期刊物,不由得想起我们95后的那个“一刊难求”的年代。
以前的报刊亭会有专门固定的日期发售新刊,所以报刊亭上存在的都是当月最新的杂志,如果卖完了,补货的几率很小,所以那些有集杂志习惯的朋友们会掐着日子去购买,并且乐此不疲。
也许会慢慢消失的
街头文化
图源:一博子
在旺旺医院这边报刊亭,我们和摊主大老爷聊了一会儿,其实现在的纸质刊物的受众人群,其实还是中学生会买的多一点,他坦然讲:“纸刊的利润极低,一份报纸的利润两三毛,杂志也没好到哪里去。”
当我们问到为什么还选择坚持着这个报刊亭,大爷说道,因为这边在修路,一些工人需要大量的水、烟、槟榔类的东西,还是能赚一点。
还有就是这边老龄化人口还是蛮多的,一些几十年的老朋友有时候会来亭子里和我一起吹吹水、看看报、聊聊天,还蛮惬意。
到最后我还是象征性的买了一瓶水,选了一份当天的报纸支持了一下大爷还在坚持的事业。
图源:一博子
随之看到手机里弹出关于今日本地事实新闻,手上虽然拿着报纸,但还是低着头,沉浸在更快捷的“拇指阅读”里。
当我们走之前,大爷说了一句:“可能以后就没有报刊亭咯,等这条路修好了,我就在旁边开个小卖部。”这句话说得平静且无奈。
那如果没了,我们还去哪里回忆那个学生时代爱着纸质阅读的自己呢?
开始转型的报刊亭
有的却只剩“亭”
但在长沙的街头,也有一些对报刊亭抱有特殊情怀的商家对它做了一些创意改造,开启报刊亭的转型之路。
前段时间和中国邮政合作的叁杯咖啡,算是代表之一,把报刊亭的街头文化与咖啡的街头文化结合一起,在前段时间出圈了一小把。
图源:一博子
报刊亭前的窗口被改成咖啡窗口,后面会有一小排的吧台座位,周围摆放着一些杂志与当月的最新期刊。
在节奏飞快的市中心,喝一杯咖啡的间隙,可以慢下来,翻阅报刊杂志,沉下心来阅读,缓解内心的压力。
咖啡的价格算是蛮便宜的,最便宜的美式12元一杯。
可以自选不同风味的咖啡豆,一杯不到快消咖啡的钱就能get到精品咖啡的品质。
如果你有幸路过这边,不如慢下来,喝一杯咖啡,翻阅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再重新投身到忙碌的工作与生活吧。
长沙街头更多的是已经“完全转型成功”的报刊亭,崭新的甚至有些精致,与报刊亭的关联大概只剩下了一个“亭”字。
就像去年快闪到长沙的nua flower,把报刊亭改造成为一个街头花店,克莱因蓝与白色的搭配十分治愈。
无需过多的装饰安静地静立在长沙的街头,贩卖着美好。
甚至有些报刊亭已经变成了小吃摊、理发店、奶茶店,在我看来,这些街头的报刊亭,无论是转型与否都是很美的,还在坚持走传统路线的报刊亭虽然空间狭小。
但在小小的空间里,这里伸一块板,那边挂一排钩,顶上可以悬挂,绳子、挂钩、夹子都用起来,摆得满满当当,又有一种奇异的和谐,从而有一种“街头美学感”。
虽然不常会用到它,但还是希望它永远都在那里。
写到最后
有时候会和同事@西西忍不住感慨,真的好想念那个纸媒的年代,感叹时光飞逝真的带走了太多,也许我们的下一代人会完全不知道城市里还有“报刊亭”这种东西存在过。
在和@西西的讨论时,我们兴奋的发现,以前报刊亭最打动我们点莫过于踩着点去购买杂志,每周、每月的期盼和等待也是一种快乐。
虽然现在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以数字化的形态可以快速呈现满足当下,但那种望眼欲穿的期待和到手一刻的幸福感也随之消失了。
现在接受讯息的方式更加快速便捷,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世界各地的人文风物,但有时候还会想起购买纸刊的自己,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慢慢好奇探索着这个世界。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