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医生,谢谢你帮我找对病因再对症治疗。我现在整个人都松快了,心情好了,走路也轻松了。”近日,55岁的丁女士在出院前,再三感谢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史玲利医生。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史玲利希望,借丁女士的案例提醒市民,如果长期有抑郁症状治疗不佳且有运动迟缓等症状,可以考虑到神经内科就诊,排查是否患帕金森症。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阶段后,她总觉得白天头昏沉沉,头上像压着重物一样难受。浑身无力,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走路迈不开步子,做各种事情动作变慢。
渐渐地,她开始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多数时候闷闷不乐,做事情效率很低,很难坚持正常工作。
丁女士意识到自己很不对劲,先后几次前往当地的多家医院就诊,都被认为是抑郁症。
对此,丁女士并不意外。她想着自己接连遭受重击,得抑郁症也是情理之中,于是,她开始接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可是,半年多治疗下来,身心状态始终没有改善。丁女士变得焦虑,害怕自己越来越糟,甚至开始消极,认为自己再也不会好了,不原意吃药,还不如死去算了。
图文无涉 图片来源:包图网
家属意识到丁女士情况很危险,半劝半强送其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就诊。医生接诊时,丁女士反复说自己没有力气,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自己以前走路比现在快的多。就请神经科医生前来会诊。
史玲利在为丁女士查体时发现,丁女士神志清,精神差,面部表情少,走路尚可,运动迟缓不是很明显。
她请丁女士做了两个动作。
一是手指对捏——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对捏,不断重复。几个动作后,丁女士的动作越来越慢,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小。
二是反转手掌——把左手手掌放在右手掌心,不断反转。丁女士动作越来越慢,越来越迟滞。
另外,她注意到,丁女士走路尽管不像她自己说的那么迟缓,但其摆臂协同动作比普通人要少很多。
图文无涉 图片来源:包图网
经沟通,丁女士决定住院接受试验性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并配合高压氧、经颅磁等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6天后,丁女士的症状明显改善,面部有笑容了,不再唉声叹气;走路有劲了,动作灵活了。她自己感慨:“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像是重新活过来了一样。”
为什么丁女士此前吃了这么久的治疗抑郁的药物却没效果呢?
史玲利分析:“丁女士的抑郁症状是帕金森症的表现,而不是原发的抑郁症。因此,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没有起到效果,加上抗帕金森的治疗才改善明显。”
她进一步补充:丁女士是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帕金森病,表现和抑郁症非常相似,比如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动力减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乏力疲劳,行动迟缓。因此,在临床上,以抑郁为首发或者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病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杀手”。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手抖”。
史玲利指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确实会出现手抖的症状,70%的帕金森病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的三大主症。除了运动症状外,还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容易被大家忽略。比如,像丁女士这样的抑郁症状,另外还有失眠、便秘、嗅觉减退、焦虑抑郁、神经痛等运动症状。研究表明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可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发病率高达40%-70%,以抑郁症状起病的帕金森患者相对较少。
史玲利提醒:长期抑郁治疗效果不佳且伴有行动迟缓,疲劳乏力主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妨到神经内科就诊,排查是否有帕金森症可能。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