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的田野里,中国人种出了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蔬菜,其中菠菜占全世界90%以上,黄瓜近80%,胡萝卜和萝卜将近一半。3亿多亩的蔬菜种植面积,7亿多吨的年产量,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也让每个中国家庭的菜篮子充实而丰盈。
从南方人喜爱的白灼菜心,到北方人吃面时离不开的各种菜码,再到川渝火锅里的新鲜时蔬,食材碰撞,风味交融。一棵蔬菜,牵连一日三餐,关系千家万户。
广东省珠海市的粤港澳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也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玻璃温室,占地面积300余亩,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高端果蔬7000吨。
“这个园区就是种植串收樱桃番茄的一个园区,一颗种子种下去,可以采摘一年的时间,一周采摘一串的话,一年就能够采摘40串到50串,我们一颗种子播下去之后,会有150串左右的果子,大概30公斤,而传统农业,一颗种子种下去,一般能采10多串左右果子,所以这个产量是传统农业的5到10倍。”
粤港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个半封闭玻璃温室,所谓半封闭温室是指减少自然通风,主要依靠温室能源系统实现室内环控调节的温室。与传统意义上的温室相比,半封闭温室可以实现更精确的室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可以控制调整棚内的昼夜温差,从而做到自主调控不同品种番茄的甜度。种菜不用土、农民着工装、大棚赛厂房……温室内,一排排风筒、一块块幕布、一条条黄板……都可以通过智能控制,及时打开通风、调节室温、预防病虫害,科技感满满。
在这样一座玻璃温室内,科技赋能农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可实现全环境智能调控、全过程智慧种植,以确保果蔬的高营养、高品质、高产量和良好口感。
“我们这座园区整个硬件技术水平,目前处于一个全球先进,中国领先,这样一个水平。从种植技术水平来讲,我很自豪地说,我们处于全世界第一梯队。作为技术上来讲,我们这座温室更加节能,并且对于水、肥、温、光、气、湿全要素,可以进行精准化调控,也就是说,既可以保证在这座温室里边,产出像工业化一样的农产品来,又可以保障,像高端食品制造出来的食品一样的口感稳定性。”
在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目前,虽然我们在一个不是特别适宜的区域种植,但是,我们种植出来的产量,是我们传统农业的6倍到10倍,产值是我们传统农业的7倍到10倍,并且它的节水、节肥、节约人工,只占我们传统农业的七分之一。”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设施农业大国,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从小拱棚、塑料大棚到联动温室、智能温室,中国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遍地开花,在设施农业的帮助下,不畏寒暑,各色蔬菜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在山东省莱西市的一座智慧温室里,一亩番茄年产值可达50万!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与珠海地处寡照区域、全年高温高湿不同,莱西的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在温室的通风类型上,选择了更适宜的智能天窗设备。
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智慧生产成就现代农业。在番茄的种植大棚中,通过营养中心的精准营养配比,每棵植物各取所需的同时,大大减少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用水量。
“我们采用的是无土基质栽培,使用的是岩棉,所以可以避免土壤一些残留,农残、重金属等污染,保证了产品安全。我们现在灌溉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我们使用不同策略,然后通过滴箭给它均匀加到每一个根系,保证每一个植株最大程度吸收。同时我们岩棉,使用完的回液通过回液系统,会收集起来。然后我们还有一套杀菌系统,可以杀菌完以后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设施蔬菜,让人多地少的中国,拥有了新的解决方案。相信大家都在科幻电影里面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宇宙飞船里面有一个专门负责供给食物的生态舱,用人造阳光培养出粮食。其实,这种科幻式的食品技术在现实中已经实现了。
在上海崇明的集装箱里,一场农业大赛正在紧张进行。人工光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和关键技术,让人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这种集装箱式种植也是植物工厂的一种,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可以由中央控制系统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定时定量科学灌溉,将传统依赖于土地的种植业,变换成了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下的高层栽培,不再受天气和地理环境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授 鲍华:
“通过集装箱种植,一方面,可以终年不间断生产。第二个,通过垂直农业这样一种种植方式,同样的面积,我如果种十层,我就可以产生十层的生长量。”
在山东寿光的这家农业科技公司,植物工厂集装箱单体一个月就可以生产将近一吨的蔬菜,这种移动的植物工厂集装箱也被出口到了国外。
在江西南昌,一群90后年轻人打造出了这么一块带有浓浓未来感的“数字农田”。用代表前沿的数字科技元宇宙,来对土地进行管理。
江西南昌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数字化技术员 孙浩亮:
“通过这个界面,我们能实时对各个大棚的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控,也能了解到每个作物的水肥用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巡航机器人,能看得到每个大棚现在的情况。”
在这里,种子繁育用的是太空种子育苗,采用组培容器无菌培育,用MR眼镜看农情,用机器人采集种植数据,就连种植用的也是新型的立体化器物栽培。
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有限的耕地要留给口粮,想种植更多的蔬菜,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戈壁荒滩。戈壁荒滩上,除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就是粗砂砾,很难见到完整的土层,找到蔬菜生长所需的土壤,必须另辟蹊径。
这种用菌渣、秸秆、牛粪等废弃物调配出的人造土壤,通过生产加工被装进一排排木头盒子中,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就都有了。
如今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上已经建成了15.8万亩的设施蔬菜大棚,成为中国最大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有机无土栽培示范基地。每年这里生产的果蔬400多万吨,实现了四季生产,全年供应。
高山、戈壁、海岛,不同的土地,不同的光热条件,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着蔬菜种植的更多可能。
管理11万亩农田需要几个人?如今,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的加持,在山东潍坊,11万亩农田的高标准、自动化管控,只需2到3人就可以完成。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业数据支撑,构建出农作物生长决策分析模型,将植物生长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模型化,为智慧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从而实现植物所需温、光、水、气、肥的智能调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研究院副院长 王建东:
“传统生产,更多是靠农民一些经验,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一些措施。现在改变成了靠数据,来指导农业的一个生产过程,通过物联网平台,将农业大棚中各种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将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一旦比如说产生异常数据,通过我们农业大数据生产决策模型,就能做一个相应反馈,可以自动控制大棚里面的一些控制系统,进行一些光照、温度,还有环境的一些自动调节,这样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了人,干预,提升了生产的一个效率,还有农产品的一个质量。”
草莓番茄你吃过吗?它可不是在番茄里长出草莓,更没有草莓味道。是因其底部有一小圈绿纹,带有青肩,看起来像草莓,故命名为草莓西红柿。个头不大,甜度却很高,颜色粉红,口感酸甜,很受消费者欢迎。
前些年,草莓番茄的种子主要依靠从日本进口。“一克种子一克金”,如果不能打赢这场种子战,进口种子再贵农民也得买。经过团队的潜心培育,如今黄婷婷团队种出来的番茄,不仅品质与进口番茄持平,种子价格也大大降低。
山东青岛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负责人 黄婷婷:
“我们选育的这些材料,都是高品质番茄,它的含糖量可以达到9以上,品质也不亚于日本的那些草莓番茄。我们大大降低了种子成本,日本进口的那些草莓番茄,差不多种子的价格在3角钱、4角钱到7角钱、8角钱之间,我们选的这些品种的种子的价格就是几分钱,降低了差不多10倍、20倍的种子的价值,菜农一亩地就省了1000元钱、2000元钱。”
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餐桌“菜单”,使得全国人民餐桌上的食物结构呈现多元化,人均粮食消费量开始下降,人均蔬菜的摄入量逐年增加,选择也越来越丰富。在寿光的蔬菜品鉴中心,各种颜色的辣椒,鲜美漂亮。
这种大个彩椒,颜色不同,售价也不同,最高时能达到14元钱一斤。
蔬菜种植企业工作人员 杨丽臻:
“这个黄瓜它有很多种吃法,肉质非常厚,而且偏硬,口感非常有嚼劲,然后它略微带一点酸,适合炖一些老鸭汤、母鸡汤之类的。上海人喜欢切成片,放点醋炒一下直接吃。”
冰激凌萝卜保留萝卜的脆爽,却没有一丝辛辣,是水果萝卜中的一种。
这个紫色瓤芯的土豆,口感非常脆甜,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网红产品。
这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芹菜,色如翡翠,芹香浓郁,被纳入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每天需要192万吨蔬菜,一年下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片宛如调色盘的大地,是菜农们种的蔬菜,它们因品种种植时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上市档期和蔬菜品种,让人们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中国人所种植的300多种蔬菜伴随着一日三餐,造就了多彩的饮食风貌,也增添了幸福的滋味。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