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彩礼”问题都是高热度话题,近日国家出手治理“高价彩礼”,也让相关词条快速登上热搜。那么,不同地区的彩礼都是什么水平?您觉得多少算“高价”呢?
2月13日国家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这份中央1号文件一经发布,
“高价彩礼”也随之引发热议。
看法纷纭,也体现了“彩礼给多少”已成为婚前重要议题。实际上,如今彩礼被饱受诟病,正因为被捆绑了“高价”的前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如何看待彩礼的“高价”,不同地区、不同个人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今年1月,某财经博主在网络上发起的“当地结婚彩礼是什么水平”的投票,共有9.2万人参与。
10-20万占比最高,为36%;
10万以下占比29%;
没有彩礼和20-30万选项占比并列第三,各有11%;
但50万以上的也不乏少数。
采访中记者发现,选择多少彩礼往往与当地风俗民情、经济实力和个人认知相挂钩。
南边的比较不会讲这个钱,几万块钱就解决了。
男方必须有这么多钱,摆在那里。
又不是卖女儿,双方如果说经济上都没有问题,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东西。
其实,作为中国传统婚俗,彩礼主要代表男方家的诚意和礼数,它虽然主要用金钱展现,但核心是“礼”,不能用金钱一概而论。但是随着 “彩礼”越来越高,早已偏离了其最初的本意。
在社会学者看来,“高价彩礼”的产生跟人口比例和其被赋予过多的物质含义有关。
当“高价”彩礼超越感情基础,成为衡量某种价值的标准时,传统礼节就此“变了味”。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133元。
我们以20万彩礼来计算,农村居民娶一个媳妇至少要花掉他10年积蓄。如此一来,动辄几十万的彩礼,不仅会把男方扒去一层皮,也会让女性贴上“娶不起”的物化标签。
在社会学者表示,彩礼作为传统民俗有延续传承的必要,但在礼数的把握上要注重适度,一旦过度或者追求“高价”,就可能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
给男方带来承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会导致彩礼致贫的现象;
夫妻双方感情变得恶化,因为彩礼负担比较重,生活状况就比较差;男女双方本来感情比较好,因为女方要求高额彩礼的话,导致婚姻棒打鸳鸯;
家庭经济不好的男性,不好娶到媳妇,农村光棍会比较多。
记者通过对近年来因彩礼产生纠纷事件的搜索,找到了诸如有订婚后欲讨回88万彩礼的、有结婚时临时要求彩礼加价的、还有退婚后因彩礼返还数额不合导致悲剧的情况。在这些事件中不难发现,不少人抱有“高价彩礼”是对女方生活保障的想法,以为收了彩礼便多了份私人财产,但其实不然。从法律层面来讲,树立正确的彩礼观才是维系夫妻婚姻关系的稳定剂。
其实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对“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四年来,“天价彩礼”转变为了“高价彩礼”,可见社会面的整治起了不错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高价彩礼还需要久久为功。国家以及多部门的“点名”文件给出了整治方向,但还是要看具体执行落实。如何让正确民俗观和文明风向入脑入心,社会学者也给出谏言。
随着精神涵养的丰富
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我们也相信,不用很久,
大家在谈及“彩礼”时,
不再是包袱,
而是回归“礼数”本质。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