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哪儿也没去
却接到了“流调”电话要求配合调查
还惊动了“外地警察”
这究竟怎么回事儿?
大件事君提醒大家
近期有不法分子
冒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名义
进而实施诈骗
如果出现以下类似的情形
那很大概率是骗子
利用疫情更新“话术”设的局
赶紧来看看怎么回事
接到“疾控中心”电话
深圳女子被骗30余万元
8月6日,家住深圳市罗湖区的张女士接到一自称是“深圳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有人利用其身份信息在外省某医院扫场所码。张女士表示自己从未去过该城市,一定是弄错了。
该工作人员便告诉张女士其身份信息存在泄露的可能,需要尽快配合警方调查。
随后,张女士添加了“办案民警”的QQ,对方称张女士名下的一张银行卡属于非法账户,涉嫌洗黑钱,如不配合处理,将被罚款50万人民币,同时还要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
张女士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指引下,她多次在借贷软件上进行贷款,并先后4次将所贷资金转到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共计30余万元。
直到被对方拉黑
张女士才意识到被骗
遂前往翠竹派出所报警
无独有偶
罗湖警方近期还接到另一起
冒充“疾控中心”的诈骗案件
8月27日,李女士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称其身份信息在外市被人冒用,现属于密接人员,并将电话转接至“办案民警”。
“办案民警”对李女士进行恐吓,称如不配合就让其去外市隔离。随后,对方又以查验资金证明身份为由,让李女士将银行卡内的12900元转移到指定的账户。
转账后,李女士便再也联系不上对方,遂前往东晓所报警求助。
警方提醒
提高警惕,切勿上当!
罗湖警方提醒,在接听自称“疾控中心”流调电话时,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疾控部门会关心、了解您曾去过什么地方,而不会向您索要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接到自称公检法部门的电话时,保持冷静和警惕,公检法部门不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也不会在电话里要求事主提供个人财产、账户等信息,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通缉令”“冻结令”等。
图源:IC photo
此外
大件事君总结了疫情期间
6大场景骗局类型
以及防骗注意事项
如有遇到,可千万别上当!
1
“疫情排查”类诈骗
诈骗分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人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防骗提醒
排查工作组不会收集市民的银行卡号、网银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一定要注意甄别,谨防诈骗。
2
流调异常类诈骗
骗子冒充防疫工作人员,要求当事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到某地点进行核酸检验,否则将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然后,骗子会主动提出将电话转接至“公安局”,要求当事人按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号码、密码等重要信息,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为由诈骗钱财。
防骗提醒
公安机关不会线上办案,更不会与涉案人员有金钱往来。
以涉拐、经济犯罪、非法提取社保、阻碍疫情防控等理由要求清查资金的都是诈骗。一旦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轻信。
3
虚假“密接信息”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防疫中心工作人员,以受害者是“密切接触者”为由,向受害者发送冒充“自查程序”的钓鱼链接。
要求受害者填写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个人财产。
防骗提醒
不明链接不要点!
如果收到相关短信,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同行密接人员自查”的小程序里先自行筛查。
4
“核酸结果查询群”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号商批量购买账号,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人拉群。
防骗提醒
诈骗分子将受害人拉群后,在群内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最终被做任务拿返利的诱惑落入刷单诈骗。
5
“快速核酸检测结果”诈骗
聊天群里出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 “加急最快半个小时” “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的信息,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都是骗钱的套路。
防骗提醒
核酸结果一定要在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具备资质的医院、专业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不要轻信网络不实信息和所谓“私人渠道”。
这不仅可能影响自身正常出行,更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非法敛财的骗局。
6
“领取居家隔离补贴”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司人事、财务部门或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被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后将被害人的银行卡实施盗刷。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