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 | 登陆 | 网站繁體 |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今天是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现在时间是16:7:48    瑞瑞已出生5553天6小时42分48秒  祝愿他健康快乐成长!

您的位置:长沙社区通 > 新闻 > 湖南 > 快讯 > 常德石门双胞胎姐妹 一个考上清华 一个考上北大
常德石门双胞胎姐妹 一个考上清华 一个考上北大
网址:www.cssqt.com 编辑:长沙社区通 时间:2022-08-02

姐姐杨斯琪,考上北京大学;妹妹杨斯仪,考入清华大学。

T恤、运动裤加球鞋,扎着高马尾,姐妹俩戴同款眼镜和手表,几乎一模一样的长相,配上一模一样的装扮,令人有点“傻傻分不清”。

图片

姐妹俩捧着录取通知书重回校园


7月31日,在石门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这对还差3个月满18岁的双胞胎姐妹花。

消息传出,她们的老家石门县蒙泉镇将军山村沸腾了,镇村两级前几天专门为姐妹俩办了场表彰会,正在重建的杨家老屋也挂上了大红花。

父母协作1+1>2


“我的陪读生涯完美结束!”7月24日,妈妈徐俊在朋友圈更新消息。这天,是两个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图片

一家四口的幸福合照



此前的7年多,日复一日,数年如一,她顶风冒雨奔波在学校与家之间。做饭、送饭、陪伴,对于她来说,独自陪读孩子的7年多,是一场艰辛又愉悦的长跑。

“孩子听话,圆了我的大学梦!”作为家中的“财政部长”,父亲杨生文前几日才从广州赶回。

采访中,他讲起这个小家庭的故事。

“我2岁时父亲不在了,是母亲独自把我拉扯大。”因为家贫,初中毕业后,杨生文默默收起高中录取通知书,南下打工。

16岁走上工厂流水线的他,在广州遇到了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的徐俊。两人都是“80后”,“因为读书少,打工也只能干流水线,吃够了没文化的苦。”

杨生文当然不认命,勤奋好学的他没几年就成了技术工,“工资和普工比翻了个倍”。可平静生活因母亲的一场重病打破。手术、化疗,为了赚足医疗费,杨生文不敢请假,节假日也不休息,因为一家的生计都在他身上。

徐俊被他的上进心和孝心打动,2002年,他们回老家结婚,“收的人情钱全部用来还债,还差一截。”

婚后不久,徐俊怀孕,全家人的生计又落到杨生文一人身上。2004年,双胞胎姐妹出生,辗转到山东务工的杨生文也没有回家。家中一下添了两口,高兴之余,生活的担子更重了。

家境不好,但在教育子女上,夫妻俩观念一致,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徐俊在老家一手把孩子带到3岁,可以上幼儿园了,又举家搬到广州。租房安家,一住就是8年。“带娃挣钱两不误。”夫妻俩勤奋肯干,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日子越过越好。

上小学时,姐妹俩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小学阶段每天都守着她们做作业,不能抄,不完成也不能玩。” 徐俊回忆。

孩子上5年级时,夫妻俩考虑到异地高考户籍问题和老家的基础教育有优势,便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徐俊带着女儿回石门就读。回来后,姐妹俩没有不适应,仍然是妥妥的“学霸”。几乎所有教过姐妹俩的老师都感慨“是两棵读书的好苗子”。

“农家娃娃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徐俊从此便一心一意陪伴。她坦言自己是“严妈”一枚,对女儿们的学习、生活全面管理,要求都不低。由于长期不在女儿们身边,杨生文总是在幕后当“军师”。他则认为:“女孩儿也别光知道学习,还要学会爱乖,会玩。”

朝夕相处,又管得严,母女间难免有摩擦,女儿们有时觉得委屈,会找爸爸“告状”。“我怕她们不开心,又怕耽误她们。压力大时也会偷偷哭!”徐俊说。

这些年,徐俊常常作为优秀学生家长被邀请传授育儿经验,她每次总要求助杨生文,随后的画面通常是:爸爸写稿,姐妹俩改稿,妈妈念稿。

采访中,在记者的“启发”下,姐妹俩来了个小小“吐槽”,直言:“妈妈好严厉,我们从小就有点怕她!”听女儿这么说,徐俊有点失落:“她们是喜欢爸爸些!”听到这话,姐妹俩笑起来,一左一右依在妈妈的肩头。杨生文见状,赶紧起身给老婆鞠了一躬:“谢谢老婆,老婆辛苦了!”

姐妹相伴1+1>2



在石门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姐妹俩朝夕相伴的身影,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从懂事开始,两人几乎没有矛盾,从口味到审美都惊人的一致。巧合的是,初中和高中学校实行电脑编班,姐妹俩6年偏偏都分在不同的班级。于是,她们常年在各自班里名列前茅,全校排名不相上下,高三模考成绩基本稳定在年级前10名。连偶尔出现考试失误,姐妹俩都神同步。

高二面临选科,姐妹俩同时选择了物理类,自选科目也最终锁定生物和地理。“同一个组合,方便交流。”姐姐说着,妹妹点头认可。

从小到大,姐妹俩最爱的游戏,就是一起探索一道题的N种解法,互相分享掌握到的解题决窍,一起讨论较量有滋有味。高中阶段的寒暑假,她们没有上过补习班,全靠一起查漏补缺,遇到难题互帮互学。

谈及学习心得、考试建议和兴趣爱好,杨斯琪说, 学习要有计划,一周、一天要掌握哪些内容,分类安排好。杨斯仪说,心态要好,要重视错题集,遇到问题及时分析调整。

关于学习时间,姐妹俩有自己的节奏:不打疲劳战,保证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全程跟着老师走。

每天5:40起床,晚上11:30必须就寝。对于姐妹俩来说,这是她们高中三年的标准作息。哪怕高三冲刺阶段,妈妈也会准时来提醒:“睡觉,休息!”

“她俩好象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最感兴趣的就是学习。”杨生文说起“幸福的烦恼”。姐妹俩对视一笑:“我们很喜欢羽毛球和乒乓球,一有时间就对打。”

高考最后一堂下考,姐妹俩第一时间拉着妈妈去买手机,徐俊笑称“连第二天都等不了。”原来, 姐妹俩此前一直没有手机,看电视也是初中阶段的事了。

这起初是妈妈的刻意管控,后来变成两人的自动选择。“之前也有想玩手机的时候,有觉得委屈的时候,心想我们成绩都这么好了,不应该奖励一下吗?后来,学业越来越紧张,自己也不想分心了。”

暑假期间,姐妹俩没闲着,上午学游泳,下午学编程。“习惯了每天的生活要安排得充实一点,不然觉得不踏实!”姐妹俩说,“高中3年没有出过门,这次准备先去广州陪奶奶,然后一起去北京上学。”

关于未来,学医学的姐姐杨斯琪对北大校园充满期待,想结识更多更优秀的朋友,即将前往清华学建筑的妹妹杨斯仪则想着,要多参加社团活动,丰富自已的生活。

当然,她们最开心的,是能够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学,还是可以彼此鼓励,相伴前行。

家校共育1+1>2



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能把孩子培养好,都是有迹可循的。

“姐妹俩有着优秀学生意志坚定、勤奋刻苦等共同特点,更有沉稳心静、志向远大、志行合一的独有品质。”石门县第一中学分管本届高三的副校长唐汇元说起这对姐妹花,赞不绝口。

图片

姐妹俩在校园里


在唐汇元看来,这是家校共育结出的硕果。“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或是思想波动,学校和家庭都能第一时间沟通,多方形成共识,并推动解决方案不打折扣的落实,通过家校共育,最终达到1+1>2的放大效应!”

妹妹杨斯仪的班主任覃美见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其轻松幽默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喜爱。作为斯仪的英语老师,对斯仪考出的英语140分毫不意外,“本来还可以再高点!”

他说,平时会注意到姐妹俩总是一起上学放学,偶尔有几次,看到妹妹单独来上课,还生怕她们发生矛盾了。他笑称,姐妹俩站一块时,还能从表情的细微差别中认出来,但只要分开就会认错。所以,单独碰到姐妹花时,他也不敢随便打招呼。

“我们有安排家访,平时也会保持联系,家长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十分到位,沟通也十分及时。”在他看来,宽严有度的家庭教育、张驰有度的家校共育,是让1+1发挥出大于2的秘决。

对这对姐妹花,学校也是颇费苦心,从头至尾都是关爱有加。填报志愿时,望着两本厚厚的志愿指导书籍,用杨生文的话说是“傻眼了!”最终,是学校的老师们结合两人考出的分数,反复考量,综合平衡,给出了一个最合适的决策。

最终,这对姐妹花双双被理想的学校录取, 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TAGS:快讯 | 新闻转载:长沙社区通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评论由于相关原因暂时关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

更多>>长沙常用电话

点击关闭
问题反馈
440
点击返回顶部
弹出窗口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