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
排排书架之上
收藏保护着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
墨韵万变
张张书页背后
记录着中华文明的传世延续之道
他们传承应用历史气候文献
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如果能把握住过去气候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对未来气候进行预测,指导农业生产。
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通过从古籍中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绘制出中国近五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竺可桢曲线”。
对终年冰封的格陵兰岛,外国科学家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格陵兰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曲线”。
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大致相同。
竺可桢从浩瀚的古籍典藏中寻找物候变迁的信息,创立了自成一派的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极富价值。
40多年前,面对前辈竺可桢开创的研究方法,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专家张德二决定:对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编成一套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004年12月,《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终于问世,2013年又出版了增订本。
这不仅是张德二等科学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科学家坚持自己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底气。
她从中华典籍中获取灵感
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肆虐,全球都没有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
中国也开始查找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所在单位响应号召,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漫漫征途。
为了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课题组筛选了数百种样品,结果却令人失望。
从小就喜爱翻看医书的屠呦呦在对历代药物文献进行梳理时,注意到了青蒿。中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十分具体地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绞汁”的用法令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跟提取温度也许有关系。她决定改变方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来提取药物。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青蒿一握,用水二升取绞汁,当然这是很粗放的一个描述,但是过去是用这个方式治过疟疾病的,所以屠呦呦的团队在实验室里经过很多次实验进行了配方,然后制作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
提取青蒿素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探索性工作。如今,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从中华典籍中获取灵感,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中国医药在传承传统中医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发展。
他们世代守护
将藏书传承四百余年
浙江宁波坐落着古朴的木构建筑天一阁。它是由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私家藏书楼,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为了保护藏书,范钦及后人定下严格的书籍管理与维护制度:
烟酒切忌登楼、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不得擅开书橱,更不许擅自将藏书外借。
在范氏后人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天一阁藏书历经范氏家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
如今,走进天一阁书库,排排仿古香樟木书柜整齐陈列。书库内环境干燥整洁,为书籍的防火、防潮、防蛀、防霉提供了良好条件。
就在民间人士为传承文脉尽心竭力的同时,国家层面开展的古籍保护工作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些由于虫蛀、老化、絮化等因素,无法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古籍善本,在新的技术手段中重生,以崭新的面貌再现于人们眼前。
如今,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美好愿景,正在新时代的盛世中国变成现实。
2022年7月,意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揭牌。中央总馆及三个分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集中保藏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份文化伟业,足以告慰先贤,泽被后世。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
我们的前人怎么做?我们在今天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发展我们的前人做过的事情。这个精神力量,文化的力量,还是从古以来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
文明,是一个国家立足和一个民族崛起的基石。
有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中国人就拥有了根和魂。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