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地区之一,也是九十多年前抗日烽火风起云涌之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一直活跃在这片黑土地上。
01
克山县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因交通便利,物产丰沃,被日本侵略军当作他们在北满地区的重要据点。城内工事坚固,驻有伪军一个团,一个警察学校,还有日本守备队100多人,守敌共达1000余人。
赵俊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原副主任
那么这个大屯呢,它都修成围墙,挖成壕沟,四角是修成炮台,大门那块有伪满警察,或者所谓的自卫团在那把守。
经过侦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得知,原先驻扎克山县城的1000多伪军大部分都进山“讨伐”去了,此时城里兵力空虚,正是发动进攻的好时机。这天黄昏,克山城外的高粱地里突然冒出了一队由抗联战士化装而成的“伪军”,显然,城内的敌人根本没料到东北抗联敢进攻这座重兵把守的据点。
在东北抗联最艰苦的低潮期,攻克克山县城极大地鼓舞了抗联官兵士气,但长期孤悬敌后,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与后勤补给,加之严酷的生存环境与敌军重兵“围剿”,东北抗联的活动地域被不断压缩,难以为继。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北满抗联部队就近入苏成为可行之策。
02
从1940年深秋开始,抗联部队陆续进入苏联境内。随着抗联部队的增加,为便于管理,苏联方面在伯力与双城子附近,各划出一块地方,供抗联越境部队隐蔽休整。两块野营之地一南一北,靠南的双城子营地被称为南野营,位于伯力东北的驻扎地被称为北野营。
在苏联整训的日子里,冯仲云和其他抗联战士一样,都在期望着早日回国,收复失地。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自学了俄语并进行俄语翻译。在翻译相关报刊新闻的过程中,一直密切关注战局的冯仲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胜利的临近。
1945年5月,苏德战争结束。8月9日清晨,苏军对日宣战,已经丧失斗志的日本关东军兵败如山倒,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宣布投降。
面对迅速变化的局势,抗联部队再次改变计划,将队伍分成50多个工作组,随苏军进驻东北各地,进行接收工作。
李蓉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
就冯仲云个人来讲,这件事情他做得非常漂亮,那这样就帮助东北的党组织和延安的党中央尽快取得了联系,对于以后建立巩固东北抗日根据地,发起辽沈战役以后的从北向南整个全国的解放战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1945年9月的沈阳城,市民们经常能听到新华社发布的最新消息和讲述东北人民抗日事迹的电台广播,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东北抗联这一英雄群体。这是冯仲云派人接收沈阳广播电台后采取的宣传办法。
11月初,完成任务的冯仲云辗转来到哈尔滨,进入中苏友协工作。在这座自己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城市里,按陈云指示,他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撰写东北抗联史和抗联回忆录。这年年底,冯仲云开始撰写《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冯仲云完成了4万多字长文。从1946年1月16日起,文章在中苏友协机关报《北光日报》上连载。
04
新中国成立后,冯仲云又陆续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和水利部副部长等职。虽然他已经脱下了军装,但中共中央并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东北抗联名将。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授勋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由于此时冯仲云已担任水利部副部长,他也因此成为仪式中唯一一位着便服接受勋章的人员。仪式上,毛主席亲自向他颁授了“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从清华大学的数学才子到东北抗联的抗日名将,写算式的手,拿起了枪,中国少了一位数学家,却多了一位浴血沙场的儒将,冯仲云他们谱写的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一幕,他用自己革命的一生诠释了东北抗联的伟大精神。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