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区北京东路上,一些老房已经人去楼空,正酝酿新一轮城市更新。
沿北京东路行至福建中路口,有家门面不大的“小店”仍在经营,推开店门步入其中,七八张桌子有序摆放,不时有衣着光鲜的老克勒进店,坐下来点上一碗面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家店已经在这里经营了140余年,它的名字叫--德兴馆。
德兴馆创建于清朝光绪4年(1878年),沈遐兴在老闸桥南堍(现福建中路桥)附近,也就是福建中路529号创立了该品牌。据说,店名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第一条大船“德兴号”。这条大船曾轰动世界,沈遐生也就以此取店名,以期生意越做越大。该店以经营苏帮面馆为特色,其焖蹄、焖肉、爆鱼、爆鳝等更是声名远扬的浇头,是上海本帮菜的发祥地,最初的名字叫德源馆,1930年改名德兴馆。历经岁月,即使掌柜的姓氏改了,可是用料与手艺百年不变。该店主营苏帮风味面点和汤包,该店的焖肉面、焖蹄面风靡沪上。
1988年,德兴馆曾创下一年销售100万块焖肉的纪录。
2003年,德兴馆总店搬到广东路福建中路口,改名为德兴馆广东路总店。百年老店倒成了分店,但老吃客还是愿意来这里吃面。
“小毛,我点一碗焖蹄二鲜面,老规矩。”
5月10日早上,72岁的张老伯从上海杨浦家中赶到这里,只为回味一碗记忆中的味道。
老伯表示,以前家就住附近,在这里吃了几十年,这块焖蹄的滋味绝了,前两年动迁搬到杨浦后,还是会经常回来吃面。
张老伯口中的“小毛”,便是这家店的店长毛安福,已在这里已扎根了十余个年头,更多人亲切地叫他毛师傅。
最让毛师傅得意的当数这里的焖蹄面。
在他看来,这碗曾被誉为“上海第一面”的焖蹄面,之所以能“冠绝沪上”有三大秘诀:
原料
只精选2.5—3斤的前蹄,由专做蹄髈的老师傅亲手挑出,不合格的直接退货。
流程
严格执行各道工序,配料更是祖传秘方。
慢炖
正如毛师傅在视频里所说,肉最后要放在特制的竹编蒸笼里,炖足4个半小时才能出锅。
在这里经营至今,让毛师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长脚爷叔”。
“你猜猜他一年会来吃几天?”毛师傅自问自答道:“十多年,他每天过来吃三餐,几乎365天都会来。吃完就走,从不和我们交流,但这里的员工几乎都认识他。前两年这里动迁后,他还时常会回来。”
毛师傅坦言,来到这里的顾客不少都是吃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饕,味道差了,他们会端着碗“不留情面”地数落,这也让这里的师傅们将品质时刻记在心头。
历经百年变迁,德兴馆也越开越多,并研制出如虾籽大乌参、糟钵头和青鱼秃肺等本帮名菜。但这家店却一直坚持经营面类。
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该区域即将开启新生,德兴馆也即将搬离“最开始的地方”
毛师傅表示:“周边的居民基本都已搬走了,现在生意不及前几年的一半。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关店,更不知道未来会搬到哪里,但只要开门迎客,我们就会精心烧好每一块焖蹄、焖肉,下好每一碗面条,要对得起门口的两块牌子。”毛师傅用手指向门头“德兴馆”的牌匾和墙上挂着的“中华老字号”铭牌,这碗承载着醇厚历史和匠心美味的面届“典范”,道尽了苏州河畔、黄浦江边的百年记忆。
消息公布后,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不舍,希望可以看到百年老店依然存在。
还有网友给大家开启了“回忆杀”
大家有去这家店吃过吗?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