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
lianghuizhuanfang 记者冯硕: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环境好与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近些年,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于百姓来讲,如何去理解生物多样性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呢?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直接和间接地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我们每天的吃、喝、用、住,基本上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比如说,我是北方人,我喜欢吃面条,南方人可能喜欢吃米线,有些人可能喜欢吃苹果,有些人可能喜欢吃猕猴桃,我们现在到市场上一看,有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结果。实际上,正是因为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才造就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动物、各种植物,然后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有了医用的保障,才有了人类的世界。所以说,人类世界的诞生依赖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类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也一定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冯硕:根据您的观察,现在我国在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挑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目前面临的挑战或者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第一,重环境、轻生态保护。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来看,应该说我们对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是同等重视的。比如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十四五”规划里面,都提到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但实际上,在社会中还是普遍存在重环境、轻生态保护的现象。比方说,空气被污染了,或者水被污染了,老百姓马上能够感受到,但是生态被破坏了,或者一些重要生态空间被占用了,可能对老百姓生活的直接影响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导致各级政府或者公众对生态保护不像对环境保护那么重视。第二,重工程、轻保护。我国这几年在生态建设或者生态修复工程里面,投入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生态保护上的大工程并不是很多。第三,重工程建设、轻生态评估。我们好多工程规划得好,投入也很大,但对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估力度不是很大,建议在生态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定期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开展更为科学的生态修复和工程建设,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冯硕:通过今天的案子我们看到,我国加大了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您认为接下来还应该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第一,要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思想决定一切,如果大家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很重要,那就一定会去保护,不会去破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很重要,我们国家在各种政策的制定、各种规划的编制里,就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怎么样去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果变成两张皮,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做不好的。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我们的保护意识强不强,一方面取决于宣传,另一方面取决于法律法规体系是否完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让大家不敢去破坏生物多样性,慢慢地就变成一种潜在的、自觉的保护意识。这几年,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标杆,也提供了新的保护路径。希望从政府到公众都能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