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罕坝林区
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
下联是:
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这是一代代塞罕坝造林人的
真实写照
是什么
让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这张全家福背后
又藏着一段怎样的感人故事?
01
塞罕坝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曾一片荒芜
20世纪60年代初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
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70公里的塞罕坝1962年2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
王尚海担任党委书记
上坝的前两年
创业者们在王尚海等人的带领下
顶风冒雪种植了上千亩树苗
然而
极端气温下
树苗的成活率还不足8%
就在这时
王尚海等四位场领导却回家了
难道林场真的干不下去了?
没过两天
王尚海带着年迈的父亲
妻子和五个孩子再次出现
原来这位老书记
把承德市中心的家交了出去
带着全家人上了坝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坝上造林不成活,我爸为稳定军心,组织班子成员一声令下,必须把自己的家属都搬到坝上去。当时我才5岁,临上坝之前拍了一张全家福留作纪念。当时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只有两个小箱子,还有些锅碗瓢盆。到了坝上,那是真的冷。
为做好后勤保障
场里特意组建了一支家属队
王尚海的妻子姚秀娥成了队长
造林 种菜 栽苗
父母忙碌
孩子们也跟着吃尽苦头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粮食不够吃,但是我爸没去粮仓给我们家弄一点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我妈就领着我们抽时间到野地里挖些野菜充饥。
02
在下一年春季到来之前
塞罕坝人需要尽快找出
前两次树苗不成活的原因所在
这一次造林
他们没有机会再失败
林场不少职工是林业出身
大家当即决定
既然外来的苗木种不活
就自己培育
适合塞罕坝气候的树苗造林
经过反复实验
技术人员培育出了
枝叶壮实 根系发达的树苗
1964年春
500多亩沙地终于全部种下落叶松
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王尚海和许多同志忍不住泪如雨下
在女儿王爱平的记忆里
父亲很少流泪
这一次是为了林子
还有一次
是为了孩子
王爱平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之女
我最小的弟弟有一次发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每每提起这件事他就掉眼泪,就好像对不起我们子女似的。
正是凭借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塞罕坝人种活了
自己亲手培育
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
60年后
塞罕坝沧海巨变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
而当年的第一代创业者们
也早已把自己的一生
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他们中的很多人
由于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已经离世
平均寿命仅52岁
如今
高大茂密的松树已结为林海
而在林海中央
是老书记王尚海的纪念碑
1989年12月26日
王尚海因病去世
遵从他的遗愿
人们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里
这片他继续守护的林海
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躬耕不息 接力不止
一代代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
践行“志在林海”的初心
用半个多世纪
书写了绿色发展新篇章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