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滨河里甲17号院平房居民前几天给白纸坊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执法队员为拆违做的工作,“我代表平房的几户居民来表达心意,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了,也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令执法队副队长杨晓斌感到意外的是,此次拆违范围就包括这名居民房前屋后的私搭乱建。那里的居民起初对于拆违明显心存疑虑。从抵触到配合,居民的态度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滨河里甲17号院平房的6户居民都在房前屋后私自搭建了不少房屋,其间作过副食店、粮店、出租房等。“大家都想着多点儿空间堆放些东西,后来还在外面搭建了厨房、卫生间。”居民魏先生说,由于大家都在向屋外扩展空间,私搭乱建现象也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可供居民通行的空间越来越小,消防通道也被挤占。居民谢先生向记者提供的照片显示,平房前私搭乱建的砖房、彩钢房让本就不宽敞的空间更加拥堵。“能够通行的也就1米的宽度,两个人根本没法并排走,有时候推个自行车都勉强才能进入,更别说添置什么大件物品了。”平房后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基本家家都私搭了墙和挡板,围起了一个小院。“虽然可利用空间多了,但是由于违建的遮挡,原先的居住环境阴暗破旧,我们已经很多年都没见到过阳光了!”
通过前期的摸排调查,杨晓斌认定这些属于违建,需要依法进行拆除。然而,在与居民进行前期沟通时,多数居民并不配合。“盖了这么多年的小房子,说拆就拆,我们一开始肯定不情愿。”魏先生说。为此,杨晓斌向居民展示了小区原始规划图纸,证明这些私搭乱建都不属于原始规划。同时,杨晓斌和执法队员又多次上门,从法理和情理角度和居民进行沟通。“违建影响消防、采光、出行等方方面面。如果出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拆除后,通行和采光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居民渐渐被打动,对拆违的态度开始转变。
在逐步做通了所有居民的工作后,执法队员开始对近300平方米的违建进行拆除,并且对渣土等建筑垃圾进行了清运。9月22日,记者回访时发现,如今房前屋后变得宽敞整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屋里终于看见阳光了!如今,周围的环境更加敞亮,大家的心胸也都更加开阔了……”谢先生高兴地说。记者注意到,平房后面的部分空地用绿网进行了苫盖。据杨晓斌介绍,这些空地未来将会补种绿化植物,还将连同年久失修的凉亭进行小微改造,方便周边居民活动。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