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之于广州
就像四合院之于北京
小洋楼之于上海
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名片
广州的骑楼宜居宜商
特点是将门廊扩大
串通成沿街廊道
行人可在廊道内遮风避雨
也可躲开夏日里
火辣辣的太阳
广州人还为此
赋予了它一个美名
“风雨廊”
“落雨,无有洗惊(不用担心),有骑楼;出太阳,无有洗惊,有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外来的建筑文化,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而真正将骑楼作为城市建筑的,是十九世纪的新加坡城。
骑楼街这种新型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因此风靡东南亚,其他地区纷纷效仿。许多南洋华侨在建设家乡时也热衷于建设骑楼。
最早想把骑楼引进广州城的是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当时他了解到香港利用骑楼改善居民生活拥挤的经验,便上书朝廷希望修建骑楼,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但没有下文。
真正将骑楼引入广州的是粤系军阀陈炯明。他作为广东都督下令拆城墙、开马路,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
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
如今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
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
骑楼仍处处可见
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
你便沉溺进了广州
古老且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聊起广州的骑楼街
许多人都能数出
恩宁路、北京路、文明路等等
而位于海珠区的同福西路
却鲜少有人提及
这条骑楼街
呈东西走向,与珠江平行
自1926年
被开辟为新式马路以来
它是海珠保存较完整的骑楼街
被南北走向的洪德路
截成两段
富有生活气息的三段式
与简约的矗立式风格
在这里都能见到
午后的同福西路很宁静
时间在这里仿佛放缓了脚步
不少街坊
在自家的小阳台
种了许多花花草草
任由其自在生长
顺着墙壁自然垂下
有街坊在廊道上支起
一张桌子两把凳子
就能和好友优哉游哉地下起
一盘又一盘棋
更有街坊索性
将沙发茶几摆到廊道上
闲适地看着人来人往
看着住在这里的街坊
都不疾不徐地过着小日子
仿佛看到了生活原本的面貌
在同福西路
也许你会爱上这里
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里的路不算宽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理发店、五金店......应有尽有
街坊们或大或小的生活需求
都能被照顾得很好
而当你随意拐进一条
铺着麻石路的寻常巷陌
也能感受到
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当小编由同福西路
拐进南华西街
这个美丽的社区
着实有惊艳到我
从街口的石碑林
到墙上的精致壁画
无处不充盈着文明的气氛
漫步于骑楼街
直到看到小学生们放学
饭菜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才知道时间已经不早了
如今的骑楼街
就像旧瓶装新酒
不变的是建筑的外观
变化的是住在这里的
一代又一代街坊
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也正是广州人的
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包容
才让一代又一代广州街坊
永远有“家”可归
有“根”可循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