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过程不规范、装修定金难退、消费价格不透明……近年来,装修行业遭到不少消费者诟病。市民苦恼装修问题久矣的同时,也发出感慨:装修行业乱象何时休?
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我们身边的装修‘黑洞’”系列报道,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通过讲解案例,让装修潜规则浮出水面,敬请关注。
一楼盘业主家的窗户上悬挂着装修广告
装修知识体系庞杂,大部分消费者对此知之甚少。消费者如果在与一些装修公司签订装修合同时,没有厘清装修明细,很容易掉入对方精心设计的隐性增项陷阱中。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位市民、装修施工人员、业内人士,通过他们的视角,让消费者了解装修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
“那些号称七八万元装修房屋的套餐,最后总价肯定会超过十万元。”提起自己的装修经历,家住柳北区通建中天城小区的市民吴女士有话要说。
2021年年末,吴女士刚收到新房不久,便接到我市某装修公司的电话。对方声称有一款7万余元的装修套餐正在做活动,邀请她前往装修公司看看。
“装修套餐价格的确很吸引人,但其实都是有限定条件的。”吴女士来到门店后得知,7万余元的装修套餐针对的是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房屋,不满90平方米的按90平方米计算,超过则需要按超过的面积加价。
吴女士的新房建筑面积是119平方米,经过该装修公司工作人员计算,装修预算为十余万元。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吴女士交了两万元定金,签订了装修合同。
“签订合同后,事情开始发生转折。”吴女士说,设计师给出的装修方案,其装修效果和此前描述的有差异。她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师却称这些是额外的收费增项,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与吴女士一样,家住柳东新区龙光玖珑府小区的何女士也有同样的遭遇。她在签订装修合同之后,原本9万余元的装修费用一转眼便涨至13万元。
“我交了定金之后,装修公司设计师也给我发来几份设计图,可根本达不到预期装修效果,装修材料的品牌、型号、规格未写清,给出的产品说明目录也很模糊。”何女士说。
对于此类情况,一些装修公司则持不同看法。
“消费者首先要弄清楚装修套餐的概念,装修套餐只是将房屋装修的一部分工程打包销售,肯定会存在增项。”某装修公司负责人表示,消费者与设计师沟通时,经常会提出一些超出装修套餐范畴的需求,如选材、工艺、颜色、款式等,“就像吃一碗粉需要加钱添加配菜,这很正常。”
该装修公司负责人还指出,装修过程中方案随时可能会改,项目清单只是初步参考,最终还是要以施工情况为准,谁也不敢承诺以固定价格让客户拎包入住。
记者梳理近一年以来“柳报维权哥”接到的装修维权案例发现,大部分装修纠纷的根源在于,消费者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下了存在“隐性”增项的合同。那么,某些装修公司又是如何利用隐性增项来收费的呢?
“一些装修公司声称四五万元就能完成一个90平方米的全屋简装,这怎么可能嘛!工人的工钱都差不多这个数了,装修公司拿什么赚钱?”对于市面上一些低价装修套餐,从事装修施工20余年的工人杨军奉劝市民别轻信。
杨军向记者透露,如果消费者的装修预算在8万元左右,那么某些装修公司至少会出现4万元以上的增项或者更多,“某些装修公司一般都是用低价吸引你‘入坑’,然后等‘鱼’上钩了,再慢慢利用‘隐性’增项加价,什么都是由他说了算,不是由业主说了算。”
杨军坦言,施工队通常在一次装修工程中拿不到多少钱,大部分都是工时费。“例如,施工队铺贴规格为80×80厘米的瓷砖,每平方米收取手工费30元,但个别装修公司为业主计算装修价格时,每平方米却要收到60元。”
此外,杨军还说,某些装修公司看到业主不了解装修知识,又没时间监工,便会以帮忙管理为由收取高额的工程管理费,这笔钱其实也是“隐性”增项,“他们没有时间天天来帮你看的,很多都是通过电话了解工地情况。”
“装修市场竞争恶劣,‘隐性’增项似乎成了各家装修公司发财的‘秘籍’,大家都懂,只是不愿意挑明罢了。”在柳州从事家装行业15年的业内人士胡先生说,在他看来,增项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给你带来好口碑、好效益;用不好,翻车、跑单,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增项’能不能有?能有!但要看你够不够透明,这才是关键。”胡先生分析,为何装修纠纷会频频见诸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商家们没有把“增项”给透明化。用低价将消费者引诱进来后,与消费者玩信息差、列糊涂账,待消费者事后算明白了,矛盾也来了。
提供货真价实、质量过硬的产品,如今已成为消费者对装修公司的基本要求。胡先生说,装修公司应该在签订装修合同之前,将“增项”罗列标明并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受到消费公平。毕竟,信守承诺、诚信为本,才是经营良策。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