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数十年管理经验
退休后专门为精神残障人员奔波
今年72岁的张耀坚,年轻时担任了多年的企业厂长,管理经验丰富。退休前,他最后一个岗位是担任一家福利企业的厂长,这家企业主要接收和安排肢体残障人员的工作。这也是张耀坚第一次接触残疾人。
2010年,张耀坚退休。有一次,他在奉化一家阳光驿站考察,发现驿站为精神残障人员的家庭提供了付费托养服务。这给了他启发:为何不把托养机构建在企业里?这些精神残障人员能边康复边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未来等这部分人老了,也能有退休金收入。
张耀坚用了三天时间,跑了多个部门,咨询精神残障人员社保等政策,之后又找到一个朋友合作,很快在江北区庄桥街道办起了江北宏昇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塑料、工艺品。2011年1月,该公司获批营业执照,3月取得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他创办的第一家工疗机构算是诞生了。
八成员工都是打电话喊来的
来了后就不想呆在家里
工疗机构成立后,张耀坚逐个联系特殊群体,家访了解情况。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个上门去找的是小邱家。小邱当时30岁,家住江北区慈城镇,患有二级精神残疾,性格内向。
走进小邱家,张耀坚最大的感受是心疼:“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有两个房间,除了毛竹床、竹凳之外,屋子里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和用品。”
为方便照看小邱,父母也只能打打零工,收入单薄。张耀坚把来意告诉了小邱的父母,两人当场哭了,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后来,张耀坚还把小邱的父母也介绍去了工疗车间合作的企业,从事保洁工作。这样一来,一家三口都有了稳定收入,如今,当年的小屋子早已经变成了两层楼房。
在工疗机构就业的人员中,八成以上都是张耀坚一个个打电话找来的。“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但工作后,他们就不想继续呆在家里了。”张耀坚说。
定期给父母开会交流
有新人还在工疗车间里举行了婚礼
十二年来,张耀坚一直把这些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就是大家的“大家长”“老父亲”。
为更好地管理这批特殊的就业者,在正式上岗之前,都会接受一次精神残障等级的评估,同时要经过2至3个月的培训。之后,工疗车间会根据就业者的能力分配不同难度的工作。工疗车间开办以来,工龄最长的已经有11年了,年龄最大的就业者再过几个月就可以退休了。
除了能力上的培训,张耀坚每年还要给家长们定期开会,讲述工疗车间的发展,表扬优秀员工,倾听家长们的建议。
“工疗机构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提供心理讲座、康复训练和一些娱乐活动,我很放心把我的孩子放在这里。”68岁的陈女士说,她的儿子小方小时候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导致精神致残,不怎么说话。后来,她到工疗机构考察后,觉得可以让小方试试。几个月后,小方性格变得开朗,还能自己搭乘公交车上下班,家人一直非常感激。
此外,工疗车间还设置了其他功能区。员工们休息时还能健身,到阅览室看书、下棋,过上正常的集体生活,结交朋友。
小夏和燕红就是在工疗车间里相识相爱的,2012年,他们的婚礼就是在工疗车间举行的,为此张耀坚还特意自费买了腰鼓等装备,让其他工友学着打腰鼓为这对新人祝贺。
庇护一人、解放一家、造福一方,十二年如一日。这一帮扶精神残障人员的服务模式,也正在被各地借鉴和推广。
“最早我找的都是服装企业,后来我又发展了几家汽车零配件企业,每次合作之前,我都要考察企业主的信誉和诚信,每一个工疗车间创办起来,我都希望是可以稳定地办下去,直至一批又一批的员工退休。”
望着车间里那些快乐的工作者,张耀坚甚至想,不久的将来,他可以给这批特殊的员工办一家养老院,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