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里,农业是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的产业,而实际上,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的记者这几天走访各地的春耕后发现,现在的农业已经贴上了高科技的标签,很多功能各异的机器人都已经走进田间地头。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5月上旬正是番茄移栽的时节,在新疆乌苏大湾村的这片番茄地里,一台拖拉机正在田间缓缓行驶。拖拉机走过的地方,一卷卷崭新的农用薄膜整齐并行,拉出三条平行的透明带,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偏差。从远处判断,驾驶拖拉机的应该是一位驾驶技术十分老道的师傅,可记者走上前仔细一看,驾驶室里居然没有人!
原来,今年春天雨水有点多,为了抓紧时间,不耽误播种,新疆乌苏大湾村的村民耿守河专门租来了最先进的拖拉机铺膜机,抢播番茄,加上导航,这车需要18万元。
新疆塔城合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 耿守河:主要是速度快,白天晚上都可以铺膜,晚上关了大灯也可以铺膜,铺的一样,质量都挺好的,跟白天一样,所以这个东西是好东西,去年租了,我今年在高强这准备再买上几台。
这台拖拉机不仅能做到无人驾驶,还能白天和晚上一直干活,背后全靠农机技术员王辉正在调试的这套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和作业系统。
雷沃重工农机技术人员 王辉:这个地块采集一次,以后不用再采集了,它就会记到电脑里面,下次再来这个地块,去干活的时候,直接选择这个地块,点击确定就可以在这个老地块作业了,自动的。
今年41岁的杨新,是当地一位普通农民,和这片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他以前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于是一直围在技术员旁边,就想搞明白拖拉机到底是怎么干活的。
从采集地块数据、设置作业幅宽、到调节机具偏移值,杨新跟着王辉每一步都在旁边认真学习。当看到导航系统引导拖拉机自己下地干活,杨新非常激动。
有了无人驾驶导航系统,杨新这样没有驾驶经验的农户,也能操作拖拉机,播种、施肥、起垄样样都能行。
下午三点,村里突然刮起了五、六级大风,沙尘夹杂着黄土,田间能见度不足100米,如果不是 “无人驾驶”拖拉机,田间作业将很难进行下去。
雷沃重工农机技术人员 王辉:能见度比较低,如果人工开的话,他看不到航线,播种的质量会下降,但是导航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卫星信号好,播种质量都是那么高、那么直。大风天要是自己开拖拉机,那轨迹就跟蛇一样。
种植大户高强第一次接触导航时曾经嘲笑,吃饱了撑的才会给11万的拖拉机,装上17万的导航系统。万万没想到,2014年他却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花这么多钱值不值?高强当时心里也没有底。2014年春天,高强开始第一次使用导航系统在家门口一块70亩的地块上播种。
算下来,用导航播种,70亩的土地,竟然比人工播种多出了两亩地的产量。差距真的像高强说的那么大吗?高强与技术人员王辉在田间随机找了两块棉花地,测量十组数据。一块人工播种的地块,十行下来总共宽了25公分,累计误差25公分。
高强:25公分1700米长,算一下,就是浪费了0.64亩地。116亩地里面浪费了0.64亩地,1000亩少了六亩地,少收多少,一亩地1000块钱,少收6000块钱。
而导航系统播种几乎没有误差,不仅人工费少了,土地的收益也增加了很多。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以每亩30元的价格,向高强租用“无人驾驶”拖拉机。而作为村里最敢闯的80后,高强又对家里一台刚买的采棉机动起了脑筋,希望技术员王辉帮他出主意。
在高强家,我们见到了这台“绿巨人”,它被称作世界上效率最高采棉机。2017年,高强所在的合作社花费570万元巨资,买下这台三人多高的大家伙。在标准田间条件下,采棉机一小时能完成60亩的棉花采摘,靠人工,一天下来都采不到一亩棉花。算下来,机器比人工采棉效率提高了上千倍。不仅如此,机器采棉更加精准,几乎没有浪费。
高强:这台机子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子了,以前那些机子采棉花的采净率是多少,就是说每亩地浪费率在20%这样的,这机器可以达到5%以下,按照四百公斤产量算,10%四百公斤等于40公斤棉花,一亩地损失240块钱,整个村是在一万六千亩地左右,如果都用这个机子采,一亩地省二百块钱,总共省下来应该在三百多万。
一次收割就能多赚300万元,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村里人给这台能多挣钱的大家伙起了个新名字——“下蛋”机。原来采棉机尾部带有圆形打包设备,可以将采摘后的棉花包裹为大小一致、湿度恒定、密度均匀的圆形棉铂,每隔一段距离打一个包裹,置入田间等待运输,全程自主作业,就好比母鸡下蛋。
高强:大概采够两吨左右,一个蛋自动下来,一个黄蛋就下来,然后采完以后打成一个圆包,包上还有号,上面有二维码,还显示它的水分、干湿,哪个地块名字都有。
高强还给记者展示了去年夜间操作时候拍摄的小视频。由于机器自动化程度高,驾驶员甚至可以放心睡觉。不过高强希望采棉机能更加智能,他期待今年收割时,连驾驶员也不需要。
高强:因为现在驾驶员都是在国外培训的,工资非常高,月薪都在十万块钱,你现在导航的数据植入到我的机子里面,能不能让我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无人操作这一块儿。
王辉也在琢磨,怎么能把导航系统用到更多的机器上去,实现更多的自动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这也是像王辉这样的农业技术人员一直奋斗的目标,而更多的机器人正在实验室里等待走进田间地头。
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无数农耕技术的创新在这里发生,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今天科技正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农业科技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锡文:传统的农业需要革新,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渠道,靠什么?靠机械化、靠科技,只有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够更好走进农业生产发展,精准农业或信息化农业,更是把农业机械化提升到更高水平。
半小时观察:智能化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是工厂,近年来农村同样面临“用工难、用工贵”的难题。显然用传统的思路已无法解决人工成本的难题。
如今,在农田里,无人驾驶的机器已可以完成播种、收割,而更多机器人则在学习摘葡萄、摘草莓这样的高难技术活,自动化、智能化正引领着中国农业向智慧的方向飞速奔跑。
相信在未来,从没扛过锄头的人也能成为种田的好把式,同一块土地将能孕育出更多的硕果。科技正在把这些不可能变成现实。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