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划过桔园小区
它依然带着
朴实的香味
如果说生活在长沙幸福指数最高的人聚集在哪里?
我第一个就提名“桔园小区”。桔园小区算得上是长沙最早的住宅区,左起韶山中路,右接曙光南路。
为什么说它幸福指数最高,除了便捷的交通、好的教育资源,最让它出圈的应该就是这里美食的多样和老长沙的味道。
如果非让我用一个流行词来形容桔园小区。
那一定是“OG”,古早、市井,是它的底色,而它的肌理,满满都是生活的赤诚热情。
菜市场市场里热闹嘈杂,街头巷尾间闲适清净,连片连片的老社区,沿街成串的宝藏美食根据地……它总是独特而驳杂,鲜活而有趣。
时隔10年,重新踏入桔园小区这一片,让我在心里不禁发出疑问,都10年过去了,以前的那个桔园小区现在到底变成什么样了?
带着我的疑问,重新扫了一遍。
记忆里抹不去的桔园小区
现在还好吗?
从洞井路的入口往里走,看到一个略有年代感的保安亭,随着热闹继续往前走,看到印有“桔园小区”这四个字的石碑时候,才算是正在进入了“桔园小区”。
桔园小区,位于雨花亭东南,小区居民习惯称之为“桔园里”,经常听到我住“桔园里”“我回桔园里”“我在桔园里”等等。
可能会有外来人员问,整个小区又没看到一棵桔子树,何解要叫桔园呢?
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有两处大的桔林,一处在现在的桔园立交桥周围,北面到新塘冲南面至林业机械厂,是当时韶山路公社果林场。
走进之后,发现居然和我们之前采过的望月湖小区有些出奇的像,像的是格局和建筑,不同的是比起望月湖,桔园更加热闹与市井。
图源:一博子
桔园的热闹与市井,离不开从早到晚的美食熏绕。
在这里,早餐和宵夜都自成江湖。一条十字路口的三岔路,串起清晨花样最多的喷香。
开了多年的杭州小笼包,依旧每天早上排长队。老板手脚麻利地翻着蒸笼,还不时和熟客唠几句。
作为开启长沙人早晨的开始,不一定只有米粉,一笼小笼包+茶叶蛋+豆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桔园里过早,选择可不止一种,桔园里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粉面馆。
门店都不会多大,爱户外的长沙人怎么会局限于四方之内,早就搬好桌子椅子坐在路边开启早晨的热闹。
就连小区中的小广场都已经被占领,直接点好坐在外面,老板就会自己懂味,然后把面送到手上。
图源:一博子
这家名为“李姥姥”的面馆,主打长沙人最爱的硬核早餐——“带讯干”。
点单之后,老板的一顿操作,门前已开始冒起浓浓白烟。
架起一口大锅,滚烫的沸水,面在锅中舞动,老板麻利地吊汤、下粉、盖码子,一碗带讯干就端到面前来了。
图源:一博子
盖双码、加煎蛋、加配菜等等,都是长沙人吃“带讯干”时必不可少的操作,端着一碗粉嗦完,最后必须喝口汤,暖暖的汤像是给肠胃做了清洁,最后哈口气!完美!
如果说最能代表茶米油盐这个词,那一定是小区里的菜市场。
小区每栋楼下都有几个露天菜摊子和卖肉摊,住在楼上的人仿佛枕着一个蔬菜王国。从早晨6-7点起就开始忙活。
肉是看得出来的新鲜,颜色红彤彤,在桌案上摆放着各种部位任君挑选。
图源:一博子
往西段路走去,西段路以前曾是有名的桔园夜市一条街,靠韶山路的缘故,晚上烟雾缭绕的夜宵,接着早上热气腾腾的早点,传言人们哪怕只是路过都要拐进来吃点东西,号称城南的东瓜山。
下次晚上过来,我一定要大吃特吃,给你们出一篇夜宵攻略。
一面热闹到水泄不通
另一面却安静如斯
以十字路为中心,方圆五百米最不缺的就是生活气。成片的老楼矮房,社区挨着社区,在街巷里弯弯绕绕,迎面就与最古早的生活相遇,地道又市井。
附近小学和幼儿园扎堆,一到放学的点,这里就是全街最热闹雀跃的地点。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在门口候着,带着水果和零食,等着自家小孩蹦蹦跳跳地出来。
桔园小学是1997年才建校的,刚开始周围居民嫌不够有历史沉淀,很多人不愿意让儿女就读。
现在该小学已创办25年,是国家级的足球示范校和茶业特色学校,学位已是一位难求。
小学正对面是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与四片楼群同时建成,每到早晚时分,这条狭窄的新塘冲巷就被家长和学生堵得水泄不通。
桔园小区依山而建,整体呈南低北高之势,即使同一栋楼也经常西高东低的,大有山城重庆的味道,而且各片区各楼栋之间的分割排列很不规则,经常碰到快递小哥在小区里懵头晕脑的乱转。后来设了快递驿站,情况稍好些。
走到新塘冲巷,耳边的市井般的嘈杂声就慢慢降了下去。
图源:一博子
新塘冲巷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以桔园小学分界,往西一直到韶山路入口每天吆喝喧天,往东一截却是出奇的僻静。
东段南面的六片是华侨村的封闭小洋楼,整片都被高墙围住了,而北面的五片地势高出路面二三米,不适宜开店做生意。
路两边密集的香樟树高大茂盛,枝叶在顶上相交相拥,再加上砂子塘派出所从立交桥下面搬到了这里,这一段更显安静。
灰色带有颗粒感的外墙在香樟树的映衬下很是好看,圆形的拱门看起来很有设计感,在以前那个商品房还是少的年代这样一户小两居已是幸福感十足了。
有人在路边喝咖啡
也有人在路边吃着浏阳菜
从新塘冲巷逛出来时,差不多就已经中午,小区里的商业也开始逐渐热闹起来,有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在老小区里商业化的多样性有多有趣。
在这两年,某种程度上,长沙总是被冠上了固有的标签,而在长沙老社区的每一次漫游里,总是会让我打破这个标签。
就像是在桔园小区里,浏阳菜的旁边是一家社区咖啡馆。
推门而入时,老板居然都不在,放心把店交给了顾客,自己却一个人跑到旁边的浏阳菜馆里吃饭去了。
在店内的顾客全部都是生活在这边的老口子,吃完土菜,习惯性用咖啡“压一压”,坐在路边吹吹水、扯扯谈,度过一个无聊且惬意的下午。
往前面转弯,又回到了原点的三岔路,这时候临近中午,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听这里的土著说:“现在还好,最热闹的时候是差不多傍晚到晚上的时候。”
图源:一博子
这里的馆子真心便宜,一个肉菜也就10元左右,选择性也多,早上是粉面馆,到了中午和晚上,品类就增加了一项“热炒”,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肉菜的选择也很丰富。
他回忆起生活这里的日子,朋友说道:“去从小吃到大的馆子,摆上三两道好菜,父亲喊上邻居家的叔叔,倒上两杯小酒,嗓门震天,笑声爽朗,有时候我放学经过,就会听到我爸的声音,趁着他醉意,敲诈几块钱零用,就心满意足的回家。”
他说,虽然现在有些餐馆已经开放了外卖,但还是想坐在外面吃,就是喜欢这种谈天谈地的感觉。
除了粉面馆,住在这里绝对逃不过的一种“伤害”,则是街边的热卤,从里面往韶山南路走,在路边邂逅了这家名为夏记卤味的小摊,小区里有很多家,但只有它在排队,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试了一下。
选择的品类很多,虎皮鸡爪、金钱肚、捆鸡、卤肉,被卤的红中带黄,油滋滋的让人食欲大增,试问哪位刚下班且饥肠辘辘的打工人能拒绝这个?
老板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放入卤水里之后,加入辣椒和配菜就捣鼓起来。
我点了超多肉,最后买单下来不到40元,还带给了编辑部的同事,嘴叼的她们都一致给出了好评。
街口和街内同样热闹
能让好恰鬼们挑花眼
从小区里往韶山南路走去,街口与内里同样热闹,不一会儿就到了韶山南路的口子上,街上各式小店和谐共生。
这里藏着一个老长沙市井生活的完美样本,忙碌的商家、来往的外卖车辆、悠闲的行人...
到了下午,长沙的天气也十分给脸,泛出了些许阳光。
居民们也结伴而行出来散步了,有些人也已经出来觅食了,妈妈们也出来开始为丰盛的晚餐做准备。
这家东北馆子,算是桔园小区里的必吃榜之一!无论是招牌饺子、手工刀削面还是店里极其不显眼的辣椒油,任意一样都十分能打。
店里的饺子从最普通的白菜猪肉到不常见的莲藕猪肉,应有尽有,大部分都是10元二两!
图源:一博子
而且不同于其它外售的饺子,从皮到内馅,全是纯手工制作。尤其是面皮,看到表皮凹凸的手工感,就能够懂了。
像玉米猪肉馅,手工做成的肉馅,汁水充盈,肉质紧实不松散,没有一丝腥味。
图源:一博子
这家老北京片皮烤鸭是桔园里最受家庭式人群欢迎的门店之一,若是碰上一个不想要做饭的晚上,来切一半的烤鸭就会成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之一。
图源:一博子
31元一只的片皮烤鸭,会搭配10张饼皮、甜面酱和葱丝,典型的北京烤鸭四件套。
色泽金黄的烤鸭与酱汁、葱丝一起包进饼皮,香甜的酱汁、焦嫩的鸭肉、松软的饼皮三者合一,真的超韵味,喜欢吃辣的宝子们还可以配上辣椒粉!
图源:一博子
除了上面的老北京烤鸭,金湘权也非常受家庭式人群喜爱,是长沙老口子餐桌上的“常驻嘉宾”。
脆骨、鸡爪、鸭掌、金钱肚、猪舌、酱耳朵......它们家的卤菜种类特别多,而且处理得很干净,尝过的人都夸好吃。
他们家的酱板鸭也喷香滴,皮酥肉紧,香辣爽口,外地朋友吃过一次后就托我再帮忙邮寄过去。
最后说起桔园小区,绝对不能逃开的一个记忆点,那就是开在韶山南路上的仟吉,算是一博子学生时代的记忆之一。
之前和朋友约出去玩,不往五一广场去的话,就只在东塘或者雨花亭这边转转,我们的碰头语都是:“就在桔园那个仟吉门口见面,正好可以买杯柚子茶!”
怀着对学生时代的回忆进去转了转,以前的热销款-“经典白面包”、“泡芙起酥”等记忆款都没了,但熔岩乳酪、香肠包却依旧畅销!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