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少人记忆中都会有一把好用但不好看的手工铁菜刀,用久了在磨刀石上蹭两下立马又无比锋利,只是这些年,似乎不多见了。
刚好前些天听说在树木岭菜市场有个传统菜刀铺子,据说是位老铁匠自己打的菜刀,自己再拿去卖,于是我决定去看一看~
摊位不大,20左右就能买一把,且只收现金。
我问老人,生意好吗?
老人不是很在意:“这块地儿是我自己的,没事就过来摆摆。”
听老人说,他今年72岁了,年轻的时候做工人,到了退休闲不住,看到别人打铁还挺有味,自己也跟着做,一做就是十几年。
说话的时候老人笑呵呵的,一口长沙腔,大概因为听力不好,每个字还会咬重音。
看我对着一排菜刀茫然不懂,也会问我:“要切菜还是剁肉啊?”
我向老人询问每把菜刀的使用性能时,老人会把身上前倾,侧过一边耳朵仔细听我的回答和询问。
我最先看到的是一把极其轻薄的菜刀:
图源:惟安
拿在手上很轻,却出奇的薄,几乎是我见过最薄的菜刀。
木制刀柄,刃口磨得锃亮,刀面则黑得实实在在。这么一把,只要20元。家里日常使用完全没有问题。
买了刀以后,老人会仔细的给磨好,我这把大概磨了15分钟左右。
图源:惟安
磨刀时我问老人,“爷爷您每天都在这吗?”
老人点点头,“不一定不一定。一般早上六七点出摊,晚上六点收摊,中午还会收一会(摊)。”
我继续问:“这样一把刀要打多久?”
老人告诉我:“一天最多能打7、8把,得两个人,这活一个人干不了。”
磨好刀后,老人会用先用塑料包装把刀身套起来,再仔细包上报纸,最后套上塑料袋。动作缓慢但很仔细。
图源:惟安
在买刀的过程中,我也问了老人一些关于手工菜刀工艺的问题。
图源:惟安<,/p>
这也是手工和机器的最大区别。
机器轧制出来的钢板菜刀,杂质没被打碎,受力方向和机器方向一致,就会在单点受力时会出现断裂。
所以才会有“拍蒜断裂”这样的事发生。
准备离开时,正好有个大哥拿着两根钢筋过来,说要找老人给打个工具。
图源:惟安
大哥一边跟老人比划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边跟我说,“这是老铁匠了,平时我们要打点啥都是找他,厉害的。”
老人仔细的听,再仔细的问,从长度到用途,每问一句,会停顿一会儿,似乎是在心里推敲要怎么制作。
最后是确认交工的时间。
摊上有四块磨刀石,看起来也经历了很多年岁。虽然外观并不精致,但却实实在在磨出了数不清多少把锋利的菜刀。而那些菜刀都已经被人买走,放在厨房,和砧板相触,在日与夜,年与节的每一天里,布满普通生活的烟火气,完成了无数家庭的一日三餐,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
图源:惟安
临走前,我问,可以拍几张照吗?
老人向后微微挪了一点,和蔼的笑了:“随便拍随便拍。”
小摊没人来时,老人就站着磨刀。磨得很仔细,时不时会用手指试下刀刃。
图源:惟安
为什么会对老人这个小摊感触这么大呢?
因为知道,铁匠也已经越来越少了。
江湖百态,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十八匠,手工匠人慢慢地退场、消失,一项项老手艺慢慢失传,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许多新的收获,也舍弃了许多旧的东西。
如果说他是匠人,其实他也只是菜市场里极普通的一个老人家。小成本小利润卖一把菜刀而已,自力更生,营生晚年。
但似乎老人只要往那里静静一站,在磨刀石上将刀子顺势一推,就能把上世纪街头巷尾“磨剪子,锵菜刀~”的童年记忆都唤起来了。
像那扫地僧,大隐隐于市。
匠人匠心,谁能说他不是呢?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