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网站查询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使用请先核实! 毕业论文查询

 

请选择: 请输入关键字:

 

浅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浅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摘要:该文首先对异化与归化进行了界定,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之争的历史和现状后,初步讨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原则。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原则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当人们按照归化异化策略进行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之间交流时,出现了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异化还是归化,异化多一点还是归化多一点,给译者留下很多困惑和疑窦。本文对归化、异化进行界定,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这两种翻译策略之间的主次关系,明确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次的文学翻译原则,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归化和异化的界定
    翻译中必然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传统。纵观我国与世界的翻译史,归化与异化,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原则与方法,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方面。按韦努蒂(L·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由此可见,异化和归化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异化法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或异化策略的选择应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语读者等方面因素而定。异化、归化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在于微观世界里特定时间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中,是文学翻译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策略。
    2.归化异化关系之争议
    在翻译界,对于异化和归化主次关系的争议已有不少。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最初由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专着《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韦努蒂认为异化译法就是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去靠近作者;而归化译法正好相反。他主张采用打破目的语规范,保留原语异质成分的异化译法。韦努蒂是当之无愧的异化派的代表,其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解构主义理论。他主张用异化译法来实现文化交流的平等。“通过对翻译史的追溯,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郭建中,1999:188)“韦努蒂指出,他写《译者的隐身》一书的目的,是要使译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中种族中心主义对外国文本的篡改进行反思,从而在进行翻译和阅读译文时能承认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1999:193)。
    在中国,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谈论异化与归化关系的话题。如刘英凯提出“归化——翻译的歧路”(1987:58-64);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1998:12-18);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2002:40-44);郑海凌认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2001:3-7);蔡平则主张: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2002:5);张南峰认为:归化的需要在整体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小,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2004:23)。
    3.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用辩证统一观分析归化与异化的关系,任何矛盾的两方面都有主次之分,异化与归化也不例外。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欲达此目的,无疑必须走异化的途径,因而异化也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位的;而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中”手段,也就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第二位的。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在“文化层面”上则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归化遵守目标语言文化规范,因而透明流畅,通俗易懂。而异化保留原文的异域性,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它起着丰富各民族的语言和推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异化策略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取向。人们不喜欢平淡无奇、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喜欢新鲜和奇异,更喜欢由此带来的刺激和挑战,这是人们的审美取向,而异化翻译恰恰符合人们这种求新求异的审美情趣。归化翻译恪守译语的语言文化传统,将源语中“陌生”的语言形式和异域文化特质转换成译语中为读者所熟知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象,提高了可读性和可接受度,但读者却领略不到由异国情调带给人的美感。
    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我们不妨以实例以作说明:
    Example 1: Two is company, three is misery.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两个译文都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归化译法表达流畅,形象生动,但“和尚”一词有过度归化之嫌,而且也完全改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异化也通顺流畅(且更为简洁),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又如:Example 2: bottleneck 归化:卡脖子地段;异化:瓶颈地段。Example 3: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归化:一箭双雕;异化:一石二鸟。Example 4: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归化: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异化:一人不及两人智。Example 5: 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city.归化:宁为鸡首,勿为凤尾;异化: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教员。
    点评:归化译法虽然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内涵,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使读者一目了然,但却使读者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文化的大好机会,不符合“损失最低原理”。而异化译法则形神兼顾,不仅非常完美地传递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文化,而且实现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光辉使命。
    4.结束语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实用价值。但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绝不可等量齐观,而应分清主次,文化翻译的目的和现代读者的期待等因素都要求译者将异化放在首位,归化放在次位,即异化与归化应分别被看做为一对矛盾统一体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就要求译者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点,以把握好异化与归化的度。文学翻译中异化译法应作为主导译法,归化译法则仅仅应在文化鸿沟无法弥补,不能采用异化译法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样才可以使译文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异域性和陌生感的同时,又能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kon/NewYork: Routledge,1995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4]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途[J],现代外语,1987(2):58-64
    [5]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12-180
    [7]刘芳.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71-74
    [8]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68-373
    [9]孙致礼.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10]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47




 

文章标题 相关内容  

1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策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翻译;异化;归化;策略....

详细

2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探讨英译《阿Q正传》的几个问题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探讨英译《阿Q正传》的几个问题

    摘要:符号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该文根据符号学的意义观,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个层面,对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中的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实现翻译最大程....

详细

3

浅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浅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摘要:该文首先对异化与归化进行了界定,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之争的历史和现状后,初步讨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原则。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原则
&nbs....

详细

4

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谈对联中明喻的翻译 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谈对联中明喻的翻译

    摘要:对联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中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明喻更是常见。由于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这给翻译工作者翻译时带来种种困难。德国....

详细

5

浅谈旅游翻译中伪对应问题 浅谈旅游翻译中伪对应问题

    摘要:该文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对旅游汉英翻译的三元关系进行了阐释,通过举例分析“伪对应”问题,即译文表面形式与原文一致而实际意义却完全不同的对应,提出译者要采用语言双层处理方法,即从语境宏....

详细

6

“公司简介”汉译英的翻译原则和语用失误问题分析 “公司简介”汉译英的翻译原则和语用失误问题分析

    Guiding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mpany profiles and solutions to the pragmatic misfi....

详细

7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

    【摘   要】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

详细

8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

详细

9

英语论文: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英语论文: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摘 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详细

10

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 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忠实”的目标对于翻译本来是不待证明的、天然的要求,是千百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旋转的中心。然而近来似乎颇有人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 详细
172条记录 1/18页 第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注意:网站查询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使用请先核实! 英语论文分类
点击关闭
问题反馈
点击返回顶部
弹出窗口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