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国、爱桥
钱塘江大桥曾经是他的得意之作
但抗日战争时期
他亲手炸毁了钱塘江大桥
只留下一句话:“抗战必胜,大桥必复!”
他就是中国桥梁专家
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
01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茅以升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此后又获得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博士论文里关于桥梁的见解,被世界桥梁专家称为“茅氏定律”。
1920年,茅以升谢绝国外重金聘请,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回到了祖国。他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等。
1933年,浙江省建设厅邀请茅以升出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
02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地质结构复杂,大潮时巨浪滔天,狂风席卷,极为凶险。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故而当时的杭州百姓用“钱塘江造桥”这句谚语来形容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
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已经修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沪杭铁路也已通车。然而,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将整个浙江省一分为二,公路、铁路无法贯通,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大桥刻不容缓。当外国桥梁专家听到在钱塘江上建桥时,断言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成大桥”。
考虑到当时的时局,茅以升拿出了一份非常有远见的大桥设计方案。
茅玉麟 茅以升之女
我父亲决定用上下两层的设计方案。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了,公铁两用的双层现代化大桥作为方案,从国防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934年11月11日,5000余人汇聚杭州六和塔下,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此时的茅以升神采飞扬,他决心要做中国造桥的第一人。
然而,开工不久便遭遇到了各种困难,木桩难打、沉箱难装、钢梁难架……
为解决桥墩木桩的问题,茅以升创造了独特的“射水法”,用强压水流去冲开泥沙淤积的钱塘江底,然后再将木桩打入,这样的方法一昼夜能打20根桩。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此时,钱塘江大桥已到了完工前的关键时期。茅以升说:“桥工未完,抗战已起,这真急坏了人。”为了尽快为抗战提供交通支持,建设者们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全面爆发,钱塘江大桥也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昼夜赶工,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不仅支援了抗战前线,也彻底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大桥的历史。
03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通车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被轰然炸毁。而放置炸药的人正是它的设计和建造者——茅以升。
这年11月16日,南京派来的工兵丁教官告诉茅以升,明日就要炸掉大桥,以防日军过江。
考虑到还有很多百姓在通过钱塘江大桥南下逃生,很多军用物资也要运走,所以茅以升希望能稍晚一些再炸毁大桥。此外,他认为要炸就炸彻底,得炸毁桥墩,绝不能让这座中国人费尽心血建立的大桥为日本人服务。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茅以升已经默默做好了准备。原来,早在大桥建设时,他就做了一个方案,在大桥的一个桥墩上挖了方洞,用来埋藏炸药。
1937年12月,日军逼近杭州,数不尽的物资和逃难百姓通过钱塘江大桥逃向南岸。12月23日,南京政府下达了炸桥命令。
1937年12月23日下午五点,随着几声巨响,通车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在硝烟散尽后只剩下了被炸断后的残破桥体。茅以升悲愤地在书桌上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茅以升在大桥炸毁后,辗转多处,受尽了磨难,但一直携带着14个木箱,里面是他和大桥工程处的工作人员搜集的钱塘江大桥工程资料。他曾说,这14箱资料比自己的命都珍贵。
抗战结束后,他将这14箱资料移交给当时管理大桥的上海铁路局,对钱塘江大桥后来的维护和修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造桥人茅以升,用行动实现了他的诺言!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