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者反映的黑池坝古称写错的问题,4月1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有关单位反映此事,蜀山区园林绿化管理处一位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仅负责园林的养护管理工作,但是当看到“黑池坝风景区”石碑上刻错字的相关信息后,已经在关注了解此事,因为环城公园是市级公园,已经把此事向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汇报,同时也找到了环城公园的建设单位咨询了此事。该负责人表示,若有充分的依据是刻错了,要改过来,没错的话也要给出充分的依据才行;但需要改动的话,还得向合肥市林园局汇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清朝嘉庆《合肥县志》原文记载的关于“黑池坝”的得名原因为“在城西隍内水色黑四时不竭”,而石碑上刻的却是“在城西隅内水色黑四时不竭”;对此,4月1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也请教了安徽合肥人,著名的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老师,王老师的看法是:隍,古人说是“城下池”,“城下池”的“城”是指城墙,为“城”的古义;而“隅”意为拐角,用“隅”解释不通,因为“黑池坝”在合肥城西,那儿的老城墙是平直的,没有拐角,所以此处也“肯定是刻错了”,王光汉表示“隍”和“隅”不存在通假、异体问题,两字绝不能互换。王光汉老师指出,碑文上有错字很常见,不少是繁简体转换出的问题,如“里”、“裹”等。
4月19日中午,记者联系上了曾参与合肥旧城改造,并参加实施环城西路风景线(黑池坝、琥珀潭景区)改建的老工程人颜志仁,关于石碑上刻的“唇潭”,颜志仁先生根据他了解的情况向记者回忆,在二十年多年前环西风景线改建时召开的一次会上,参会者曾介绍过为什么黑池坝叫“唇潭”,即“黑池坝从天上看状如人的嘴唇”。他向记者解释道,黑池坝南北长,东西较窄,并所以从空中来看很像嘴唇的形状。加上县志上的“蜃”也有水中体型大的蚌类之意,蚌的形状与嘴唇也有类似,或因此将黑池坝称为“唇潭”,此外,他认为碑文的撰写者起草为“唇潭”,想必也是掌握了依据的,与时代变迁有关,也并不会是空穴来风。
此外,《合肥县志》原文记载的关于“黑池坝”的得名原因为“在城西隍内水色黑四时不竭”,石碑上刻为:“在城西隅内水色黑四时不竭”的情况,颜志仁先生认为很可能与当初的碑文书写者在原有史料上进行的再加工。颜先生认为,“黑池坝风景区”石碑现已建成20多年了,无论是“蜃潭”或“唇潭”?“隍”还是“隅”的争议,为此纠结意义不大,可能会有一些小错误,但基本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就已经达到了目的,大家可以尽可能地进行探讨,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把石碑推倒改掉。
颜志仁先生认为:石碑内容的溯源与探讨,真正的价值在于“提高市民对于合肥文化历史的关注,共同来研究我们合肥怎么更好地发展、如何在发展中保留我们的历史遗迹,留住乡愁。”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