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怎样“打印”
又如何帮助医生们做手术?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
3D打印一段心血管的全过程
↓↓↓
打印心脏,9岁男孩第一个“吃螃蟹”
“模型还原了孩子心脏内部的精细结构,犹如‘实景地图’。哪些部位有畸形、能不能下刀?从哪下刀切口最小、恢复最快?哪个地方有窟窿、需要多大补片?全部都一目了然。”
模型“导航”,复杂手术不用开胸了
远程打印!隔空也能实现“实物会诊”
“按需”打印,应用场景还能增加
跑步进入“3D打印时代”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在武汉各大医院临床应用广泛。在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大医院,用3D打印制作骨骼、关节模型,辅助手术的做法,已经成为临床日常之一。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为例。2015年,该院在全国首次为失去左手的6岁男孩制作了3D打印的机械手,可用它喝水、捏葡萄、骑自行车;随后,骨科试水3D打印技术,为复杂骨折的患者打印伤处模型,利用模型模拟手术操作;再接着,口腔科也引入3D打印机,用来制作牙套、假牙等,精密度和强度大大提高。目前,该院多个科室均已开展3D打印技术。
不过,目前3D打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主要用于术前规划、提前演练、骨科匹配等方面,而备受关注的活体器官打印仍处于探索阶段。
医生和患者们都希望,科技攻关的速度能快点、再快点,早日实现3D打印活体器官,可缓解移植器官数量不足的现况,为更多终末期重症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