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给好友十万多元 好友迟迟不归还!法院却判借贷不合法
欠债还钱本是公认的“江湖规矩”
但总有老赖想着靠“拖”逃避
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诉诸法律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刘与小郑是一对好友。小郑经营了一家店铺但缺乏进货资金,本打算找朋友小刘周转,但小刘也没有很多存款。小郑表示,希望小刘能通过支付宝花呗帮忙套取一些钱,暂时撑过经营难关。

随后,小郑将店铺的收款二维码发给小刘,每当小郑要借款时,小刘就以扫码付款的方式,将支付宝花呗中的钱转给小郑,以此进行提现。

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小郑先后多次通过这种方法,从小刘的支付宝花呗中套现10多万元。事后,小郑仅归还过2万多元,但剩余的7万多元迟迟没有归还。今年6月,小刘找到小郑,两人签下了一份借款合同。
江苏苏州昆山市人民法院周市法庭副庭长邹军介绍,在借条中,明确了借款的总金额、利息、以及特殊情况下律师费、诉讼费等条目。

但由于小郑套取的金额过大,小刘不仅每月要自己归还小郑的借款,还出现了逾期利息,这让小刘苦不堪言。见小郑丝毫没有还钱的意思,一气之下,小刘将小郑起诉到法院。
邹军副庭长介绍,花呗消费相当于信用卡的消费,利用花呗套取款项,再转借给他人,已经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套取金融机构款项,再进行转借的行为是无效的,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借贷关系。

最终,法院判决小郑需要归还借款本金7万余元,但小刘要求的其余利息等额外损失不予支持。
根据《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但对于无效借贷关系的借款人来说,不仅面临借款逾期未还的风险,还有可能因违法付出额外的代价而得不偿失。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精品导读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