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司马昭死(211-)。昭字子上。子炎嗣为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魏主禅位,废为陈留王。魏亡,凡五帝、四十六年。炎即晋武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师为景帝、昭为文帝。大封宗室为王。解除魏宗室禁锢,罢部曲将及长吏纳质任之法。置谏官。是年,吴迁都武昌(今鄂城)。 西晋(265——316) 中国有句老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政治演变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了,雄踞中原的曹魏政权以其强大的实力于263年灭掉蜀国。曹氏政权在为统一南北作出努力的同时,自身的生存却出现了危机。265年,司马炎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他登台祭天,受魏“禅让”而称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晋(史称西晋)。十余年后,晋平吴成功,汉末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中国又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作为统一的国家,西晋初年确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在经济上,晋统治者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恢复社会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可是好景不长,291年马炎死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氏集团内部开始一场长达16年血腥风雨的大屠杀。而饱受灾难的五胡民族乘机挣脱枷锁,大败晋军。其中匈奴贵族刘渊和氐族首领李雄分别建国独立。311年,匈奴割据政权将洛阳化为废墟,俘虏西晋后帝怀帝。一部分西晋官民逃至长安后又立秦王司马邺为帝苟延残喘;另有大批官民纷纷渡江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后来这些人在建康建立了东晋)。316年,司马邺被迫投降于刘聪,西晋至此灭亡,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虽然西晋是一个统一国家,但由于晋政权始终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冲突,其统一之中包含着分裂的因素和不安定的成分,它的文化很难表现出一种大一统的高昂激越的格调。思想上玄学盛行,佛教也得到相当的发展。虽然玄学与佛教作为新的思想因子会给没落的儒学注入一些新的活力,但终难掩其腐朽没落的一面。司马炎称帝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十一日,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称帝后,司马炎分封宗室二十七王,把司马氏宗室都分封为王。司马炎泰始分封,基本上承后汉之旧制,君国而不君民。王国地不过一郡,王国的相由朝廷任命,与太守无异。国中长吏由诸王自选,财政不能自己擅作主张。泰始二年(266)十二月,因屯田制难以继续,晋武帝司马炎再次下诏正式废除民屯。司马炎罢农官以及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严禁私募佃客,在客观上起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泰始四年(268)正月,贾充主持修订的新律修成,成为后世法律形式蓝本。司马炎还屡次下诏书责成地方官必须致力于省徭务本,并力垦殖;务必使地尽其利,禁止游食商贩,晋泰始四年(268)十一月,司马炎下诏要求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十二月,颁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正身;二勤百姓;三抚孤寡;四敦本息末;五去人事。至此,司马炎大致完成了称帝改制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