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纺织品流行西域,开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的暴政和连年战乱,为文明古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而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存在,与日俱增促使具有高水平的汉代纺织品大量进入西域。丝绸之路不仅使大量丝帛锦绣西运,同时也使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输入中国。汉纺织品包括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棉织品、印染品等几种,这各类纺织品在西域都曾出土。东汉纺织品流行西域,不仅体现了我国纺织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也表明了我国在世界文明史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所处不容忽视的地位。农业用具迅速发展 两汉时期,在“轻徭薄赋”的宽松政策下,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农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也大大提高,冶铁业的大发展,使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西汉中期(约前100)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具有了深耕、翻垡和碎土的功能,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耢在西汉中后期被发明和使用。《汜胜之书》中所说的“摩”,就是后来所说的“耢”或“耱”。这一时期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的一个重大进步,可以说,耧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大约在东汉时期,毕岚发明了手摇翻车(又叫龙骨水车),但由于不够先进,使用范围不是很广,后来经不断改进,翻车成了中国古代农村常用的灌溉工具,从汉代起,翻耕用的镢,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钹镰(刈钹),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画像砖,画像石进入全盛时代 盛行于两汉,在东汉时期达到艺术高峰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美术园囿里的一枝艺术奇葩。画像石是一种有雕刻特征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和装饰,画像砖则是用于墓室内装饰的砖刻绘画,前者在东汉以后就基本不再流行了,后者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还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汉代画像砖,石无论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上,均丰富于其他时期,因此,汉代被称为画像砖、石的黄金时代,是当之无愧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大成 今文经、古文经与谶纬合流,为东汉经学的显著特点,东汉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打破今古文界限,完成经学的融合与统一,郑玄所注经书很多,包括《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及《毛诗笺》,其他多亡佚。郑玄注经,都博采今古经文,融合贯通,从总体所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大量精力整理篇帙,条贯篇目,确定编排。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传注外,郑玄还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礼难》等。对天文历算,他也深有研究,提出一年四季与地在太空中的四游升降有关的观点。其元气之所本始寂然无物亦忽然而自生的观点。直接影响了魏晋玄学。郑玄的成就还表现在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郑学”注解经学,采取客观态度,兼取各家之长,不偏执已见,注意事实,以理服人,这种治学精神和方法对后学影响很大。汉代居民 两汉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也相对稳定,大量兴盛皇家宫苑、贵族宅弟,推动了民居的发展,由于生活水平、等级制度等条件的限制,使汉代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汉代修建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列侯公卿及食禄万户以上的住宅称“弟”或“宅”,第宅的大门可以直接开向大街,出入不受里门开闭的限制。这些第宅一般建筑有前后堂,仿周代前堂后寝的体制,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后堂及大门第三、四进以上的建筑,前后有数重院落,大门能通马车,有屋顶,门旁有房间可留宾客,称“门庑”,进门有院,对门的正房是“前堂”,前堂内分隔出“室”和“厢”等房间,堂上有的设有天花,称为“承尘”,前堂是整个第宅的主要建筑,体形高大,有东、西阶,有一道横墙使之与后院分开,横墙中开一门,叫“中阁”,穿过中阁便进入了“后堂”,后堂有阶、轩,有些还有楼,最后开有后门,称为“后阁”,在中轴线左右有院墙,在墙内设廊一周,称“两庑”,使后堂和门庑相接,形成一封闭数重院落的建筑群。这些是供户主使用的主要建筑。此外,还包括有厨、仓、库、厩及众多奴仆的住处,一般规模宏大,按轴线布局,仿佛是皇宫建筑组合的缩影。 汉代城市下层居民被限制在里闾中,房屋被称为舍,基本形式为一堂二室,其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仲长统撰《昌言》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西北)人,好学博识,敢直言,不拘小节。建安末为尚书郎,参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常发愤叹息,因著《昌言》三十四篇,共十余万言,对当时的政治有所揭露和批判,并反对宗教神秘主义,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从儒家的传统思想出发,提出了一些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具体意见。仲长统死(180——220)。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著有《昌言》,传者不过十之一二。 |